•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7 05:11:01 股吧网页版
保民生促投资防风险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来源:中国证券报

  站在当前时点展望,经济增长仍面临挑战压力,向好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将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备受关注。专家认为,下一阶段,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抓好既有政策落实,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民生保障。同时,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加强民生保障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民生保障。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对因免保育教育费导致幼儿园收入减少的部分,由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免保育教育费在园儿童人数、所在地保育教育费生均实际收费水平等情况补助幼儿园;发放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近期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彰显财政政策的民生温度。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三大民生类支出增速分别达到9.2%、5.9%、4.3%,均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的增速。同时,上半年侧重民生兜底及政府运行的国债、地方一般债发行进度快于侧重项目建设的专项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支持扩大内需,也是下阶段财政发力的一大方向。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出台实施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当前,多家银行正积极组织贷款贴息政策落实工作。建设银行表示,将切实做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传导落实,让消费市场参与方更便捷地获得政策红利。

  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

  在财政政策“工具箱”里,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是稳投资促增长的重要工具。

  一组数据证明,用好债券资金已见实效。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专项债券2.6万亿元,支持地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有力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完成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作,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当前,需用好用足既定财政政策工具,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及时发挥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作用。”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表示。

  尽早发挥政策效力,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是一大重点。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预计,8月、9月将是政府债供给高峰。在新增专项债方面,截至7月末新增专项债已发行2.78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63%,为历史同期偏快水平,预计到三季度末全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有望达到88%。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表示,将按计划如期完成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任务,切实保障“两重”“两新”项目实施。

  在财政增量政策方面,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预计,有关部门将根据前期政策效果相机抉择是否进一步加大力度,并密切跟踪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国内的影响传导,常态化、敞口式做好政策预研储备。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自一揽子化债“组合拳”推出以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于当年发行完毕,2025年上半年全部使用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截至6月末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0%,已使用1.44万亿元。

  “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抓好包括置换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增量化债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充分释放增量化债支持政策效应,为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7月25日在财政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化解债务风险仍是财政领域的重要工作。决策部门明确要求,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这表明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并对城投转型提出具体要求。”周冠南认为,需逐步、分批推动融资平台退出,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并要求融资平台剥离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真正实现业务的市场化转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