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的企业。“首家”的光环,本应在“商业前景”“市场空间”等方面熠熠发光。但令记者不解的是,在面对两轮审核问询后的回复材料中,禾元生物出现了蹊跷的“改口”“缩水”问题——
从首轮问询回复报告时预测核心产品五年收入超70亿元,到二轮问询回复报告中五年收入仅50余亿元,再到最新版招股书中只保留了“销售快速放量”的表述。
仔细研读两份回复报告的落款日期,前后竟然仅仅相差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产品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还是企业产能出现了重大问题?亦或是国家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禾元生物在对外公开的招股书、问询回复报告中,均未对此进行任何解释。其背后原因,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审核问询是注册制下交易所履行IPO审核职责的核心工具,问询回复报告则是IPO审核的重要文件之一。具体来说,交易所通过向IPO企业提出审核问询并由企业回答问题的方式开展审核工作,本质是通过多轮公开问答迫使发行人充分披露风险并以此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IPO公司应及时向相关各方了解真实情况,在期限内以书面方式答复,并保证回复报告中相关信息和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也就是说,问询回复报告的内容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企业对待审核问询函,本应秉持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以细致入微的态度斟酌回复的每一个字。但现实是,两份回复报告的前后“改口”,出入之大令人震惊。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证监会主席吴清今年6月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也表示,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规则明确了“市场空间大”等清晰要求,“商业前景广阔”也是应有之义。但在能够诠释“市场空间”“商业前景”等内涵的收入预测上,如果出现了“橡皮泥”式的“改口”“缩水”问题,监管层恐怕是不答应的,投资者也是断然不会买账的。
而对尚未盈利的禾元生物来说,其核心产品的收入预测信息至关重要,无论是交易所还是投资者都十分关心。这一收入预测的方法,也应该是完整且具备科学性、成体系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在外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这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记者研读公开资料还发现,禾元生物的核心产品面临需求端持续萎缩、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接纳难三大风险,其商业化预期确实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大家不禁想问,企业“改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改口”后的商业化预测数据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还会不断“改口”?这样一份“缩水”的收入预测数据又是否客观真实?
总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并非简单降低门槛,“多元包容”也不等于放低要求。而在回复报告中,拟上市企业或许应该多一点“严谨认真”,真正杜绝“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