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7 06:28:10 股吧网页版
发展都市工业已成为全球趋势 上海有哪些新“打法”?
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6月,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杨浦区调研时指出,要立足全市工业发展全局,聚焦细分赛道、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研究“都市工业”发展内涵和方向,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更大作为。

  都市工业作为链接产业能级跃升与城市活力释放的核心纽带,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加快发展都市工业不仅能高效激活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防范产业空心化风险,还能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孕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竞争力跃升具有深远意义和战略价值。

  都市工业的核心特征

  都市工业并非传统工业的简单复归,而是通过系统性革新突破“城郊化、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范式,经济上塑造高附加值产业矩阵,以创新密度替代规模密度;空间上激活低效存量资源,以空间价值替代土地价值;社会上重塑工业文化认同,以人文温度替代产能强度;环境上践行低碳循环理念,以生态盈余代替环境赤字。

  通过对全球标杆城市及创新前沿区域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都市工业呈现出以下鲜明的新特征:

  一是产业高附加值性。都市工业扎根于城市核心区等高成本空间,突破传统大规模加工制造的发展定式,聚焦技术密集型研发、创意密集型设计、服务型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锚定产业链中高价值生产环节,通过输出知识密集型产品、打造高溢价设计方案、塑造强影响力品牌,并创新“智造+服务”融合模式,构建起差异化的价值体系。这种高价值属性不仅转化为显著的产业效能,驱动企业实现更高投入产出比,更以创新业态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成为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密度、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例如,东京大田区被誉为“制造业的硅谷”,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推动技术升级,其单位土地工业产值达普通区域40倍;纽约曼哈顿深耕高级定制与奢侈品时装领域,贯通顶级面料供应、创新工艺研发、大师设计及全球分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成为纽约时尚产业的核心引擎。

  二是要素高质量性。都市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城市特有的高端要素,比如高聚能创新人才、活跃的资本流动,以及即时的信息交互,这些都是都市工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在人才层面,城市作为人才“引力场”,汇聚了高密度的科研、工程、设计、管理及技能人才集群,不仅为都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储备,更关键的是促进了跨领域的非正式知识交流与溢出,成为驱动技术突破、产品迭代与模式创新的核心源泉。伦敦依托都市工业空间升级,形成“新型制造载体引育人才、全球化人才反哺产业”的良性闭环,持续荣膺全球理想工作城市,便是明证。

  在资金层面,作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天使投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聚集地,都市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能够为都市工业项目,精准、快速地注入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支持。比如,纽约曼哈顿集聚的全球顶尖风投机构,精准布局智能装备研发、绿色制造等都市工业高潜力领域,有效破解企业资金瓶颈。

  在信息层面,依托高频次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社群活动、高规格会展以及发达的ICT基础设施,城市构建起高效的信息交互环境,极大加速了市场情报捕捉、技术动态跟踪与供应链协同,有效闭合创新反馈回路,显著提升企业响应决策效率,有力支撑了都市工业所必需的柔性生产。如伦敦金融城与科技城融合,以金融科技峰会、数据中枢和高速网络形成“洞察—迭代—创新”敏捷链条;东京电子展等会展、巴黎设计周工坊等社群作为知识枢纽,为都市工业弹性化运作注入创新动能。

  三是主体高互动性。都市工业以城市高密度创新生态为依托,构建协同生产范式,进而驱动城市成为持续释放创新势能的有机载体。

  企业规模层,如硅谷科技集群,大型企业以总部基地与研发中心掌控技术标准,中小企业借专业工坊等深耕细分领域,双方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实现专利组合互补与敏捷试制,构建“龙头引领、专精支撑”的梯度生态。

  价值创造层,东京都市圈的实体企业凭借精密制造筑牢工业根基,平台企业依托资源自组织搭建数字生态,借助工业互联网形成 “数字孪生体”,推动制造服务化转型,释放指数级增长动能。

  知识生产层,剑桥科技园中的企业与大学通过技术许可、概念验证中心和人才旋转门机制,畅通“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双向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实现知识生产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

  生态服务层,纽约曼哈顿依托科技、工业、生活等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协同网络,科技服务业搭建研发平台、输出技术方案、推动成果转化,为创新全链条赋能;工业服务业聚焦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助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生活性服务业整合国际教育、医疗、文化商业资源,构建高品质生态以集聚全球人才。

  四是空间高融合性。都市工业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复合,展现出高度的空间适配与整合能力,既能动态响应产业需求,又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协同。

  在空间利用维度,通过盘活旧厂房、高层楼宇等存量资源,创新“工业上楼”模式,打造多层立体产业空间。如新加坡面包新语总部在工业用地上建成10层垂直综合体,采用“前店(展)后厂、下店(展)上厂” 布局,将研发、生产、零售、办公、仓储等环节有机融合。

  在功能复合维度,以空间折叠思维突破“产居分离”定式,构建制造研发与生活服务的复合功能体系。如东京涩谷 Scramble 广场以涩谷站为核心,凭借年轻时尚的城市氛围、多元办公环境与高体验商业空间,成为产城功能融合的典范。

  在城市更新维度,以“生产性美学”为指引,推动工业载体与商业、文化等城市载体有机互嵌,最终实现产业效能提升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双赢。在这方面,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改造堪称典范,其将废弃工业用地转型为年客流量达3400万人次的“城市活力枢纽”,完美诠释了工业遗存与城市肌理的相融共生。

  上海发展都市工业的关键抓手

  上海应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依托中心城区人才密度、创新浓度与文化厚度的复合优势,通过“战略规划定方向,要素聚合强动能,空间整合增质效,平台优化提能级,制度保障护发展”的多维度协同路径,推动都市工业能级跃升,打造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都市工业创新范式。

  其一,科学顶层规划,引领发展航向。立足全球视野与长远发展,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系统性、前瞻性的都市工业发展规划。

  首先,明确都市工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意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工业体系。

  其次,立足中心城区资源禀赋,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策略,既打造高地、形成示范,又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如在科教资源丰富的区域,布局研发创新型产业,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在文创产业优势区域,以数字技术创新表达,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探索文创传播新模式;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区域,发挥“以软促硬” 效能,以科技和工业服务业赋能工业制造升级。

  再次,强化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合一,确保都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契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优化和完善规划内容,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其二,聚合创新要素,激活核心动能。在人才方面,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人才密度高的优势,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的工业设计、研发创新、管理运营等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都市工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资金层面,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投入都市工业领域,为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信息层面,构建“会展平台+社群网络+数字中枢”三位一体的信息支撑体系,以社群组织激活跨界创意孵化,以数字中枢贯通全链数据协同与精准赋能,支撑都市工业敏捷创新生态。

  其三,优化空间载体,重塑功能形态。首要路径是推动存量空间高效活化,对老旧厂房、仓库及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性更新与适应性再利用,将其焕新为集研发、设计、中试、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工业创新综合体。

  其次,大力倡导混合功能与垂直发展模式,推进“工业上楼”模式升级,打造集研发中试、智能制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立体产业综合体,并探索在商业、办公用地中兼容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都市工业新业态。

  再次,聚焦未来健康、智能设计、数字时尚等前沿赛道,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凸显、绿色低碳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区与特色街区,构建专业化产业生态,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区域产业品牌。

  最后,以都市工业为产业引擎,以新型社区组织为空间纽带,优化打造集生活、休闲、教育、文体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复合社区,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单元。

  其四,强化平台链接,赋能产业生态。首先,构建都市工业数智基座,加快部署5G网络、智能算力中心、边缘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支撑都市工业研发设计、柔性生产、智能运维全流程的数智化转型设施平台。其次,构建都市工业专属服务平台,聚焦技术密集型需求,整合工业设计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中枢、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资源,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尤其强化面向“智造+服务”融合业态的技术解决方案供给,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最后,搭建都市工业协同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链接高校概念验证与科研中试资源,融通产业链协同设计、柔性响应与知识共享,形成高效联动的创新生态网络。

  其五,优化制度供给,夯实发展根基。首先,完善都市工业专项政策体系,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制定精准适配、务实高效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其次,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都市工业“小而精、智而新”特点,开设相关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降低制度性成本。聚焦工业设计、数字版权等高知识属性环节,优化构建全维度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再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都市工业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监管,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积极探索适配都市工业发展趋势的新型模式与运行机制,动态更新全周期制度保障体系。

  (作者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筹]副所长、研究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