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青海最美的时节:戈壁深处,枸杞地里采摘正忙;青海湖畔,人来人往旅游兴旺;祁连山下,牧歌悠扬牛羊肥壮……徐徐铺展的大美画卷上,乡村全面振兴笔墨浓厚。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聚焦特色优势资源,青海省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科技助力,让高原农产品拥抱品牌化
清晨的祁连山下,薄雾漫过草原。赶上自家的百余只藏羊,祁连县阿柔乡的牧民旦多满脸笑意:“以前养羊靠经验,如今科技来助力。藏羊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我们的钱包更鼓了!”
曾经,祁连县的藏羊毛色杂乱、体形瘦小。祁连县优化藏羊种群质量,联合高校院所检测多胎基因,推广“两年三羔”技术。如今,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拔地而起,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
以良种为基础,农产品也走上了品牌化的新路子。走进位于八宝镇冰沟产业园区的仟户牧场加工车间,工人忙着加工藏羊肉。检疫、排酸、分割、包装,每一步都透着精细。
“以前卖羊论斤卖,现在卖羊按部位卖,精深加工让效益翻番,旺季每天能卖1吨,产品发往各地。”工人马玉梅说。2024年,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20多位专家聚力攻关,测数据、做实验,给藏羊划分了多个精细分割部位,研发推广发酵饲料,协助制定多项团体标准。这些标准覆盖养殖、加工全流程,让品质有了硬杠杠。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先行。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截至6月底,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借景生财”,产业发展迈开大步子
来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沿着盘山公路,路边长廊上彩色风车转得欢快,农家乐里飘出肉香。
“以前村里道路泥泞,没有人气。”边麻沟花海景区负责人李振海指着山坡,“现在路好了,游客络绎不绝,钱跟着车轮滚进来。”当地整合帮扶项目,启动实施“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发展生态旅游,育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并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70多户村民进入生态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发展。
“周末生意特别火热,每天净收入都有六七百元!”“花海人家”农家乐的经营者王秀兰正往桌上端烤土豆,她嗓门脆亮,“现在才明白,好风景也是聚宝盆!”
产业找对路子,发展迈开步子。从观景赏花到民俗体验,从避暑旅居到森林徒步,从高山滑雪到草原露营,农牧民从“靠天吃饭”变为“借景生财”。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金色银行”,让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7月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油菜花海漫过天际。
“以前只知收菜籽,哪想油菜花也能挣钱!”青石嘴镇白土沟村“磨滩小院”农家乐里,经营者祁福祥忙得不亦乐乎,“盛花期,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来到镇子游玩,小小油菜花,成了摇钱树。”圆山观花台立起来、旅游节办起来、游客伴着花香涌进来。导游、摊贩、民宿经营者……无数普通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花海成了“金色银行”,正冲刺国家5A级景区,而油菜籽的价值,也不止于榨油。
门源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补贴、品牌建设引导,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
“从炒籽、压榨到精炼、灌装,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效率翻了几番不说,门源油更是从门源走向了外省。”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东东说,公司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前一年只能产两三吨,现在年产量能达到上千吨。去年,公司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周边6500户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门源县的油菜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除了主产品菜籽油,油菜籽粕成为优质饲料,产业链越拉越长,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好日子就像油菜花蜜的蜜丝一样,越拉越长!”祁福祥深深感慨。
油菜花褪去金黄,饱满的籽荚缀满枝头,清风拂过,此起彼伏,宛如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向草原深处、戈壁腹地、河湟山川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