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路网、安全、运输、出行服务、产业和就业增收全面提升,国家将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6日公布。《行动方案》要求,着力解决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网质量不高、管理养护跟不上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服务保障。
《行动方案》提出,顺应农村发展趋势和农民群众需求,结合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发展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规模和标准。到2027年,全国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便捷高效、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到2035年建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周荣峰说。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4.5%,形成了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农村公路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挑战,特别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总体偏低,路网质量有待提升,管理养护短板较多,安全保障亟需加强,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
“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突出短板,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线’‘民生线’,其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等国家战略的落地。”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刘鹏飞说,长期以来,农村公路存在“重建轻养”“资金短缺”“责任虚化”等痛点。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路网质量、安全、运输、治理能力、出行服务、和美乡村、助力产业、就业增收等八项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按照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标准,打通乡镇、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快速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动乡镇对外双通道建设。对不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农村公路,抓紧升级改造、尽快实现达标。加快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能力。
适应农村地区运输需求的变化,综合采用城市公交延伸、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等模式加快城乡客运公交化进程,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站点、线路、信息、机制等共建共享共用,推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型,畅通农村群众出行、货运物流、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助力产业提升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农村客运、现代物流、邮政快递、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建设,注重与美丽休闲乡村建设、防沙治沙等协同推进,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同时,探索推动交通与旅游、能源等融合发展,推动建立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统筹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增设高速公路服务区与农村公路间便捷通道,推动乡镇便捷通高速项目,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汽车客运站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强城乡客运网络旅游服务能力,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客运线路覆盖广度深度。
《行动方案》提出,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领域以工代赈方式推广力度,统筹用好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公益性岗位,拓宽农民群众就业增收渠道。鼓励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方式,由沿线农民进行村道日常养护。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适当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并依照约定及时足额发放。
多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的资金保障一直是难题。《行动方案》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四好农村路”发展。各省份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本省份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市县落实对农村公路的主体责任。各地可继续安排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农村公路项目建设。
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合法合规参与农村公路发展,探索加大对农村公路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更加稳定的农村公路资金投入机制。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探索差异化贷款模式,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灵活设定贷款期限、利率,并采取“先少后多”“先息后本”等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鼓励依法采取出让农村路网沿线相关资源开发权、相关产业经营权等方式,多方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