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
目前对困难幼儿主要有哪些资助政策?未来是否会有全国统一的学前资助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这些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刘玉光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地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变化、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的资助政策,与免保育教育费政策形成合力,做好兜底保障。
政策例行吹风会现场每经记者石雨昕摄适时研究建立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
刘玉光表示,从2011年起,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各地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资助为主、幼儿园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多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安排学前教育发展资金,持续支持引导地方巩固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目前,全国各省份均已出台省级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各地政策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财政部、教育部两部门在研究设计免保育教育费政策时,充分考虑了与现行资助政策的衔接问题。《意见》明确,在实施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的同时,鼓励各省份结合实际,进一步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的资助政策,确保受益群体不缩水、惠民政策不打折、保障力度不降低。
“财政部、教育部两部门也将适时研究建立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群体的资助政策。”刘玉光表示。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表示,一直以来,财政部积极支持办好学前教育。
从支持方向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第一,支持地方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第二,支持地方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落实对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相关生均财政补助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支持地方巩固幼儿资助制度,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第四,支持地方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包括改善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配备适宜的玩教具和图画书等。地方财政相关资金主要用于落实学前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
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学前教育资源持续增加、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比2012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适龄儿童
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根据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学前教育法,我国学前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家庭需要承担保育教育费、伙食费等,其中保育教育费占家庭学前教育总支出的比例比较高。
“在研究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稳妥有序方式,在免费项目上,明确免保育教育费;在免费年限上,明确从幼儿园大班开始。”郭婷婷说。
为了充分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这次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适龄儿童,既包括公办幼儿园,也包括民办幼儿园,既包括城市幼儿园,也包括乡村幼儿园,让所有在园就读的大班儿童都能够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意见》明确,免保育教育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执行。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儿园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在园儿童家庭收取。
也就是说,对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原来收多少,现在就免多少,全额免。对于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民办园所在地同类型公办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比如,某个民办园的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是每个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类型的公办园收费标准是500元,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在公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就不用再交了,500元全部免除;在民办园就读的大班儿童,也是相应按照500元的标准免除,只要交差额部分,也就是300元。
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来实现家庭教育支出的“减法”。免除费用后,家庭的教育支出将有效降低。经测算,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大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