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7日讯(特约记者詹思怡)券商资管今年在公募领域的排位战已初现格局。
从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来看,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行业已有4家机构规模均超千亿元:东方红资管以1798.43亿元稳居行业首位,较一季度增长212.84亿元;华泰证券资管紧随其后,规模达1651.17亿元,增长215.70亿元;中银国际证券与财通证券资管分别以1304.07亿元与1136.25亿元位列第三、四位,其中财通资管环比增长79.42亿元,表现亮眼。
随着创新药行情持续升温,创新药主题基金凭借显著的超额收益成为券商资管在公募领域的投资标杆:东方红医疗升级A以44.55%的净值增长领跑,年内净值涨幅高达71.54%,创下三年新高;中银证券健康产业基金、财通资管创新医药A分别以62.31%、43.61%的涨幅紧随其后,成为券商资管产品矩阵中的“业绩发动机”。
行情为何走强?“三好”逻辑构筑“黄金赛道”
2025年,政策端对创新药行业的多维度支持显著增强。在研发审批提速方面,据国家药监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批准了43个创新药,同比增长近六成,接近去年48个的全年总量。突破性治疗药物和附条件批准等新通道的开启,大幅缩短了创新药的上市周期,让更多优质创新药能更快惠及患者,也为药企节省了时间成本,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支付端同样迎来了重要改革。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亮点十足,首次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明确支持5年内上市的独家新药和罕见病用药,豁免自费率考核,并纳入商业保险参考范围。这种“医保报基础,商报接高端”的分层支付体系,为高价值的创新药提供了更宽松的支付环境,从而释放其的市场空间。
出海发展按下“加速键”:国际化布局显成效
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成为板块走强的重要推力。据中邮证券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总额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年全年商务拓展交易总额。
其中,今年5月,三生制药将其PD-1/VEGF双抗药物以超过60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辉瑞,其中获得的12.5亿美元首付款更是刷新了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的最高首付款纪录;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更是凭借精准的国际化战略,稳居全球畅销抗肿瘤药物行列,推动公司亏损大幅收窄至9450万元,接近盈亏平衡点。
这一轮出海潮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行业估值体系的重塑,为券商资管增强持仓信心、加大配置力度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升级兑现:国产创新药瞄准全球竞争力
中国创新药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和TCE(T细胞衔接器)等领域,已具备与全球顶尖水平竞争的实力。康方生物研发的依沃西(研发代号:AK112)在头对头III期临床试验中战胜全球销售“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有望冲击全球300亿美元销售额的市场蛋糕;迈威生物的新药9MW3011更是全球唯一靶向TMPRSS6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药物,展现出中国创新药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独特优势与创新能力。这些高技术壁垒与临床创新成果,使创新药主题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亦构成公募产品的重要加分项。
三类配置密码:券商资管如何“下注”创新药?
东方红医疗升级A:港股+A股双线布局,坚定长期主义。在创新药主题基金的角逐中,东方红医疗升级A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的策略成为业绩突围的关键。该产品二季度始终保持90%左右的高仓位,通过“A+H股双线布局”深度绑定创新药产业红利,展现出鲜明的投资风格。
从持仓结构看,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凸显“创新药硬核属性”。百利天恒以10.05%的占比位居第一,这家聚焦双抗等前沿技术的企业,其管线进展与商业化潜力成为基金经理江琦眼中的“确定性标的”;康弘药业(9.85%)作为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代表,其VEGF单抗在欧美市场的临床推进被视为重要增长点;而港股标的科伦博泰生物-B(9.68%)的重仓,则精准捕捉了“港股生物科技指数强β属性”的行情。
基金经理江琦的策略逻辑清晰且坚定。她在季报中明确,二季度“延续了对生物药、化学药、创新药的配置,结构上增加了科创板创新药和香港创新药的配置”,通过小仓位调整优化组合弹性,同时在6月底“小仓位挖掘新的底部区间公司”。这种操作既保持了对主线的坚守——2023年底便布局创新药方向,又通过细分领域的均衡配置降低波动。
中银证券健康产业混合:押注科创板与上游布局捕捉拐点。今年以来,创新药行情结构性上行,中银证券健康产业混合基金凭借更具进攻性的“科创板聚焦+上游卡位”打法,在医药主题基金中表现抢眼。
从持仓结构看,该基金前十大重仓中股多数为科创板创新药标的,益方生物(9.35%)、迪哲医药(9.20%)、泽璟制药(8.98%)位列前三,这些企业均有前沿管线进入关键临床阶段,精准踩中板块主线。
“随着国内创新药产业环境转好”,基金经理李明蔚在季报中指出,二季度继续维持创新药板块的高仓位,同时加大对生命科学上游板块的布局。毕得医药(5.80%)、百普赛斯(4.48%)等标的的配置,背后正是对上游订单需求修复、产业链逐步回暖的预期。
这种“创新药+上游”的双轮策略,既抓住了创新药“产业升级、政策支持”的主线机会,又通过上游企业的估值修复获取超额收益。李明蔚强调,将“根据医药行业内各子板块景气度调整配置,寻找成长性与估值性价比兼具的标的”,这种灵活调整让产品在板块分化中持续领跑。
财通资管创新医药A:多赛道均衡布局,逆势挖掘拐点。与前两者不同,财通资管创新医药A展现出"分散持仓+逆向布局"独特的投资思路。不同于集中押注单一赛道,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覆盖CXO、医药零售、创新药等多领域,昭衍新药(9.45%)、大参林(4.66%)、长春高新(5.06%)等标的各有侧重,形成全产业链覆盖的组合特征。
基金经理易小金在季报中明确“坚持内外双循环投资策略”:对内紧盯“创新药械、CXO、药店等分享银发经济的领域”,药明康德(8.80%)、泰格医药(9.14%)等CXO龙头受益于投融资环境改善;对外挖掘“医疗耗材、原料药等出海企业”。同时,他格外关注“业绩有望改善或见底的板块”,热景生物(8.94%)、一品红(8.70%)等标的的配置,正是对行业回暖后基本面拐点的提前布局。
这种“多赛道布局+逆向布局”的打法,既通过CXO板块把握创新药研发红利,又借助医药零售等资产平衡波动,精准契合其“寻找产业周期与企业经营周期共振”的思路,在板块分化中实现了稳健收益。
2025年二季度,创新药板块行情延续强势,成为券商资管公募业务的“业绩脊梁”。无论是东方红坚守主线的重仓策略,中银证券的产业链前移打法,还是财通资管的逆势捕捉风格,三类机构均体现出对医药周期与产业趋势的深度研判。
随着支付端改革深化、全球化布局加速及技术突破持续,创新药行业的“收获期”有望延续。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波动中把握券商资管产品的策略差异,或能更好分享产业升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