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 。
据了解,《报告》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由六大部分组成,包括总报告、金融改革篇、金融开放篇、数字金融篇、可持续金融篇、金融环境篇。
《报告》重点回顾了自2024年以来,广州推动国有资本赋能“硬科技”新赛道,助力金融强市建设的成效与进展,分析了2025年及未来的机遇,并研判发展形势与趋势,提出推动广州国有资本赋能“硬科技”,助力金融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挥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支持新质生产力
《报告》指出,加快建设“12218”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全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立柱架梁” 迈入“积厚成势” 新阶段的战略部署。广州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金融资源集聚的优势, 加大力度并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支“21+7” 新兴支柱产业、战略先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和服务业等发展。
对此,《报告》从四大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构建“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工具箱,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定向支持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
二是发挥信贷资源规模优势,创新产业链融资。 实施“一链一策”,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融资支持力度。
三是发挥全市金融平台集聚效能,精准投放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银证保等在穗金融机构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及南沙自贸区等平台统筹协调联动,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组建银团、基金、投资、保险等联盟,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滴灌新兴产业和科创企业。
四是积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扩大金融开放。推动跨境理财通2.0与QFLP联动试点,探索“南向通”信贷资产转让,简化QFLP基金投资“南向通”资产的审批流程,试点“白名单”机制,吸引港澳资本参与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探索国有耐心资本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国资已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主力军。《报告》特别强调了国有耐心资本的作用,并提出机制创新建议。
《报告》建议,广州培育壮大“硬科技” 耐心资本,要对照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的一流标准, 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破局,为广州继往开来推动“二次创业” 再出发、 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报告》建议,广州可尝试探索国有耐心资本的特殊政策和中长周期考核机制。针对“硬科技”产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见效慢的特点,研究试点在实行分类精准考核、适时调整返投政策、优化提高让利比例、建立健全正向激励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强化国有耐心资本与广州优势、高新产业的融合发展。学习借鉴深圳、苏州经验,通过压缩国有资本法人机构和管理层级、优化重置国有资本组织架构等方式,持续提升广州“硬科技”优势、高新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此外,建立国有耐心资本中长期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正向激励政策,探索在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员工模拟持股、国有私募基金跟投、超额利润分享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国有耐心资本投资团队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绑定团队与国有耐心资本之间的利益,促使其更好地履行信义义务,实现国有耐心资本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