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式基金又现清盘潮。
近日,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下称“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下称“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均发布了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根据公告,上述两只基金均因成立三年后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申万菱信基金今年已有多只发起式基金惨遭清盘。从全市场来看,Wind数据显示,按份额合并计算,2025年至今清盘的基金共计160只,其中61只为发起式基金,占比近40%。
受访人士认为,大量发起式基金清盘反映出基金行业竞争激烈,资源正加速向优质基金集中,业绩不佳或缺乏竞争力的基金将被淘汰,行业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完善。同时,这种清盘机制也倒逼基金公司审慎布局产品,不能盲目跟风热点,而是要更加注重基金的业绩表现和规模管理。
再添两只清盘
因未过“三年大考”,申万菱信旗下两只基金无奈清盘。
据公告,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以及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的基金合同生效日均为2022年8月2日,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为2025年8月2日。
截至2025年8月2日日终,上述两只基金的基金资产规模均低于两亿元,触发基金合同约定的终止情形。因此,两只基金将根据合同约定终止基金合同,并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审议。
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规模为0.08亿元,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规模为0.25亿元,均与2亿元的基金资产规模要求相差甚远。
记者了解到,发起式基金的成立门槛较一般基金更低。根据规则,在募集资金阶段,发起式基金只需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经理认购至少1000万元,且至少持有3年,基金即可成立。但该基金需要在基金成立满3年后规模达到2亿元,否则将会自动终止基金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申万菱信基金今年首次遭遇产品清盘。
实际上,申万菱信基金年内已有申万菱信双禧混合型发起式、申万菱信鑫享稳健混合发起式等多只发起式基金产品相继退出市场。申万菱信添利六个月持有期混合也因连续5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进入清算程序。
规模未达标
从全市场来看,Wind数据显示,按份额合并计算,2025年至今清盘的基金共计160只,其中61只为发起式基金,占比近40%。
那么,为何今年发起式基金清盘数量占比如此之高?与普通基金相比,发起式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表示,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较低,只需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经理认购至少1000万元且持有3年即可成立,但其合同约定成立满3年后规模需达到2亿元,否则自动清盘。2025年恰逢2022年市场高点成立的基金集中到期,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发起式基金难以在3年内实现规模快速增长,从而触发清盘条款。
“与普通基金相比,发起式基金的清盘触发条件不同。”曾方芳解释道,普通基金清盘条件为连续60日规模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不足200人,发起式基金则强制要求三年后规模达2亿元。此外,发起式基金多为基金公司为追逐市场热点批量成立的基金,但赛道退潮后业绩崩塌,极易形成“清盘重灾区”。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也表示,普通基金清盘多因业绩长期低迷或持有人大规模赎回,而发起式基金清盘可能更集中于“制度性出清”,即三年规模考核未达标,这反映的是发行阶段的“投机性”与后续运营的乏力。
应对之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按份额合并计算,全市场内共有2293只发起式基金,其中1242只发起式基金规模未满2亿元。再进一步看,截至2025年年底前,还将有百余只发起式基金面临三年“大考”,而这些基金目前的规模仍未达标。
对于这些即将面临三年规模考核的发起式基金,究竟还有哪些可能的应对策略来避免清盘呢?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类发起式基金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规模困境的恶性循环。”曾方芳进一步表示,要在剩余时间内将规模提升至2亿元难度较大,这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投资者申购。如果基金业绩不佳,难以吸引投资者,即使通过营销手段提升规模,也可能因业绩不振导致投资者赎回。面对这些情况,基金公司应根据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对基金产品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加强投资者持有体验管理,降低业绩波动导致的赎回踩踏。
总的来看,曾方芳认为,大量发起式基金清盘反映出基金行业竞争激烈,资源向优质基金集中,业绩不佳或缺乏竞争力的基金将被淘汰,行业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完善。而这种清盘机制也倒逼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上更加审慎,不能盲目跟风热点,而是要更加注重基金的业绩表现和规模管理,同时加强产品设计、投资管理与市场营销,从而避免因规模不足或业绩不佳而被清盘。
“大量发起式基金清盘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心,促使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更加谨慎,对基金的业绩、规模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会更高。”曾方芳称。
张雪峰指出,基金清盘是市场健康化的表现,但行业需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基金公司应更注重产品设计的前瞻性和投研能力的打磨,避免为短期规模牺牲长期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