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出发的邮轮游火了。打算带着家人体验邮轮的谢女士发现,原本印象里“白菜价”的邮轮游,今年暑期的价格格外坚挺,部分热门航次甚至提前20多天就已售罄。
来自邮轮港、多家邮轮公司及旅游机构的反馈显示,今年暑期上海母港邮轮航线已悄然开启“价值战”升级。哪吒闹海、海上乐高、名医讲堂等多元IP与长航线深度体验叠加,推动船票价格整体上浮,不少航次实现“满舱”高开。
去年暑期还一度陷入价格战的邮轮游,今年为何悄然“变脸”?
上海出发,暑期邮轮游热度攀升
“今年爱达·魔都号上座率居高不下,4月份以来每个航次载客均达4500人以上,暑期多个航次更是接近5000人满员。”爱达邮轮相关人士透露,7月1日至今,这艘国产大邮轮已累计接待近3万名海内外宾客。
这样的火爆并非个例。在上海母港运营的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地中海MSC荣耀号邮轮,今年暑期均收获了高上座率和更稳定的客单价。
7月13日,回归上海母港的MSC荣耀号迎来暑期首航,吸引了5300名游客从上海出发前往日韩游览。MSC地中海邮轮中国区总裁黄瑞玲透露,暑期荣耀号部分航次一票难求。记者查询发现,海洋光谱号的多条航线价格同样坚挺,8月中旬出发的一条上海-熊本-鹿儿岛-上海6天5晚航线上,包含阳台房船票、Wifi和付费岸上游在内,人均花销近万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欣梁教授分析认为,当前以上海为母港运营的主力大型邮轮主要集中于海洋光谱号、MSC荣耀号、爱达·魔都号三艘旗舰,这样的运力结构为维持高上座率提供了基础,避免了盲目扩张可能引发的恶性竞争。此外,越来越多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群体,邮轮度假意愿强烈,消费信心的复苏为邮轮市场的活跃提供了根本动力。
来自宝山区相关部门的数据,也印证了邮轮旅游的热度。今年上半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靠泊邮轮137艘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5%,旅客出入境接待总量约93万人次,同比增长52%。这两项数据,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21%和10%,超过疫情前水平。
航线上新,长线深度游溢价明显
细看今年暑期的邮轮产品,不少主题航线颇具吸引力。哪吒闹海、郭德纲相声、海上乐高、名医讲堂等老少皆宜等主题纷纷登上邮轮,动漫、国潮等元素的加入,正不断放大邮轮旅游的魅力。
“过去是‘一船拉走’,现在必须把船变成目的地。”一家大型邮轮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邮轮游多元主题能吸引游客深度体验船上的表演、讲座、歌舞等,让邮轮成为海上游乐园和文化会客厅,而非单纯靠价格战吸引客源。
“我女儿每天都会认真研究房间里的邮轮日报,规划当天要参与的项目,感觉时间都不够用。”第一次带着10岁女儿小刘体验国产大邮轮的刘先生说,除了岸上游,小刘几乎一场不落地看了邮轮上的魔术、敦煌乐舞秀和相声表演,还参加了数独、世界美食知识问答等互动游戏,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海母港出发的长航线明显增加,不少小众目的地也出现在了邮轮停靠港口名单中,吸引了一批高净值人群体验。比如招商维京旗下的招商伊敦号6月、7月接连推出15天的“魅力日韩之东京线”,覆盖高知、名古屋、清水、别府、长崎等十个港口;爱达·魔都号推出的9天长航线,停靠济州岛、舞鹤、新潟、函馆四地,受到亲子及家庭游客青睐;10月底,蓝梦邮轮也将推出14天13晚长航线,停靠马尼拉、长滩岛、沙巴、新加坡、三亚等地。
与此前以3-5晚为主打的邮轮航线相比,7-10晚以上的长航线既考验邮轮公司的主题策划能力,开辟新的停靠港口也对应着更强的资源整合实力。多家邮轮公司表示,长航线需要游客有更长假期、支付更高旅行费用,销售环节会存在一定压力。但这些前置条件,也让长航线过滤了一批价格敏感人群,有限的上座率还让游客在邮轮上获得了更舒适的体验——吃饭、参与项目无需排队,回归了邮轮度假应有的悠闲。
同时,高净值客群在邮轮上的特色餐饮、付费游乐、水疗美容、免税购物的二次消费意愿更高。相关邮轮公司负责人透露,暑期长航次中,不少游客会在邮轮免税店购买化妆品、烟酒等,付费餐厅、摄影服务也有不少人下单体验,这些都是邮轮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源“外溢”,外省市和入境游客变多
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拖家带口前来体验邮轮的外省市游客身影不时可见;一些境外游客也借着免签政策的便利,在上海这一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母港开启日韩之旅。
来自青岛的王女士和家人暑期专程来沪乘坐邮轮,上船前后分别在人民广场区域住了一晚,泡泡玛特、名创优品、five plus都是他们逛游计划的一部分。受朋友推荐,王女士还打算在上海做一次报价近万元的“热玛吉”医美,目前正在多方咨询比价。
数据显示,来上海乘邮轮的外省市游客中,不少人都会在沪停留2晚以上,进而带动上海的餐饮、酒店、购物、景点及文化消费。针对部分游客异地乘坐邮轮的需求,已有邮轮公司联合东航、携程推出‘航空+邮轮’双票联动产品,游客可在旅游平台以优惠价格一站式购买邮轮船票及往返上海机票,进一步拉动了邮轮销售。
得益于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游客也对上海母港邮轮航线表现出浓厚兴趣。7月以来,从上海母港登船的境外游客同比增长明显:MSC荣耀号暑期首航有400余名境外游客登船,预计整个暑期航季将吸引超3000人次境外游客;爱达·魔都号每个航次都有约5%的境外游客,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光谱号的境外游客中,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位列客源国前三。
澳大利亚游客波特坦言,暑期来中国体验邮轮旅游,是因为这段时间邮轮多、航线丰富,能参与不少趣味项目。新加坡游客华先生则表示,新加坡出发的邮轮多停靠槟城、马六甲、普吉岛等东南亚港口,上海出发的航线可前往日韩,对家人来说是差异化体验,且上海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本身就极具魅力。
政策加持,一艘邮轮带动一条产业链
“价格战不会重现,明年邮轮市场竞争会更聚焦产品差异。”采访中,多家邮轮公司透露金秋及2026年计划: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将于明年底交付,计划以广州南沙为母港运营国际航线,上海母港继续由爱达·魔都号主打,秋季航线还将开出京剧主题;MSC荣耀号明年将运营26条上海母港航次,覆盖寒假、春节、中秋、国庆等热门时段;海洋光谱号将继续在上海母港部署大量航线,稳居“主力”邮轮之列。
大批邮轮聚集上海母港,不仅带来直观的文旅消费,也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以13.55万吨位的爱达·魔都号为例,一个6天5晚的航次需采购200多万元的物资,涵盖蔬菜、水果、酒水及纸巾等易耗品。为保证新鲜度,蔬果等物资主要来自上海及周边。初步估算,一艘国产大邮轮一年的采购金额约两亿元人民币。
政策层面也为邮轮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去年6月1日,《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正式实施,首次开启邮轮船供物资直供模式,在为国际邮轮靠港补给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更多国货登上邮轮,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随着邮轮产能释放与文化创新深化,上海邮轮母港正从“流量港口”向“价值港口”跃升。经历近20年的市场培育和拓展,上海邮轮市场的蜕变,已悄然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