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觅数据统计,2025上半年低空经济发生融资案例52起,同比增长48.6%,融资金额合计超17亿元
近期闭幕的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无锡、苏州两市分别提交的促进低空经济法规。两部地方性法规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成为全国多地竞逐的新赛道,而推动地方立法则是关键“先手棋”。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两市获批法规的名称虽略有差异,苏州市的为《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无锡市的为《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但核心目标一致,都旨在推动低空经济场景落地与产业升级。在行业人士看来,当前低空经济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唯有统筹解决好法规、技术和基建等核心问题,才能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对安全高度重视
根据公开信息,上述两部法规体例大体相同,均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并将安全保障置于首位,通过协同立法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内容涵盖基础设施、飞行服务、应用推广、产业发展、促进措施和安全保障等章节,与广州等地的低空经济立法框架基本一致。
无锡、苏州两市均明确要求设立全市统一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通过低空智能网联系统提供飞行服务与协同运行服务,并实现与上级平台的信息和服务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立法中常见的“包容审慎”表述,在两地条例的前期草案中都曾出现,但正式文本中均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例如,苏州市发布的条例明确“低空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谋划、安全第一、场景牵引、创新驱动的原则”;无锡市发布的条例则强调“加强低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低空安全运行管理体系,研究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召开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专题会议,明确提出要落实安全为先的发展理念,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抓紧建立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厘清职责边界,不断强化低空安全治理能力。
据悉,江苏省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已列入立法预备项目,目前正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明年提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资本、场景双翼支撑
政策为产业划定安全边界、提供制度保障,资本则为技术研发和场景落地注入持续动力。
据来觅数据统计,2025上半年低空经济融资案例52起,同比增长48.6%,融资金额合计超17亿元。其中,eVTOL、无人机系统、无人机反制等赛道备受资本关注。
记者此前实地走访位于江苏宜兴的丁蜀通用机场,真实感受到低空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落地应用:当天,4架飞机在600米左右高度连续作业,执行太湖水域巡检任务。
“自机场开航以来,已开展无人机培训、编队飞行表演、科研试飞等多项业务,并积极打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围绕六大板块拓展服务范围。”丁蜀通用机场相关负责人称,按照“产业聚集+特色园区”的发展思路,宜兴已启动总投资7.7亿元的无锡丁蜀低空经济产业园,该园区位于机场东北侧,规划构建涵盖低空经济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等全产业链体系。
不过,丁蜀通用机场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当前载人飞行器的发展方向尚未完全明确,尤其在法规完善度和技术成熟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国内某家已完成载人试飞的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仍受地形、高度及区域限制,原则上无法在城市内运行,仅能在特定条件下开展飞行。”该负责人说。
对于苏锡两地发布的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法规,峰飞航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法规层面明确规范后,企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依据,信心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