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8 13:30:20 股吧网页版
成份股双双跌超10%,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下探,是板块布局机会吗?
来源:界面新闻

  8月8日早盘,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场内价格一度跌超2.3%,旋即快速收窄跌幅,成份股康方生物、步长制药、科伦博泰生物、晶泰控股等领涨,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和黄医药、再鼎医药大跌超10%,重创创新药板块。

  基金管理人观点认为:昨天,和黄医药、再鼎医药都发布了中报与二季报,旋即两家的美股均大跌,一个跌超9%,一个跌超10%,因此今天港股大跌也是呼应了昨夜今晨的外盘走势。那么到底是基本面不行,还是资金博弈被错杀?我们来看一下。

  再鼎医药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期内总收入约2.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5%;净亏损8916.5万美元,同比收窄33.33%,再鼎重申了2025年5.60亿至5.90亿美元的全年收入指引。从Q2业绩来看,二季度再鼎的总收入为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9%;亏损进一步收窄,经营亏损为5,490万美元,同比收窄28%,调整后的经营亏损收窄37%至3,420万美元,正稳步迈向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

  再鼎医药在2025Q4即将扭亏为盈,是好事,为啥还大跌?有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或是再鼎目前营收占比第一的则乐(治疗卵巢癌的尼拉帕利)二季度销售同比下降9.75%(从去年二季度的4500万美元减少到今年4100万美元),引起市场对再鼎全年收入指引5.6-5.9亿美元的质疑。此外,再鼎的明星产品艾加莫德销售增速不及预期,二季度销售2650万美元,同比只增长14.47%。艾加莫德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患有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gMG)的FcRn拮抗剂,于2024年1月进入医保,不过市场观点指出,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是艾加莫德有力的竞争对手,艾加莫德扣掉医保以后的价格和泰它西普自费的价格差不多,一旦泰它西普进医保了,艾加莫德在国内市占率或面临挑战。说到底,创新药企业所有的研发和管线最终还是要落到业绩和BD上面,商业化做得好不好才是王道。因此,资金对于再鼎医药出现分歧也很正常,短炒的觉得管线是长期逻辑,所以先跑为敬;而另一部分长线投资的认为再鼎包括KarXT、贝玛妥珠单抗、pove等管线还是非常有战略布局眼光和放量潜力的,因此趁大跌补仓,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再鼎的盘中成交有明显的放量。

  另一家大跌的和黄医药中期业绩显示,期内收入总额2.78亿美元,同比减少9.16%;股东应占净收益4.55亿美元,同比增加1663.32%,主要得益于出售非核心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后确认的4.16亿美元的税后收益。其中,肿瘤/免疫业务综合收入为1.44亿美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69亿美元下降15%。财报的亮点是呋喹替尼销售额增长25%至1.63亿美元,以及沃瑞沙的新适应症于2025年6月获得批准,标志着其在肺癌治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该适应症的批准触发了来自阿斯利康的11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

  虽然短期来看,因为国内销售承压,和黄医药业绩不及预期,但ADC进度超预期,并且出现BD的积极信号。和黄医药近年来一直在搞创新转型,年初,和黄逾44亿元出售“现金奶牛”,剥离了中药业务,业务线重点投向了ADC。根据最新披露,来自新的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 -可以理解为增强版的小分子药)平台的候选药物已经选定,上海工厂已完成首款ATTC候选药物的生产,计划于2025年底进入临床开发。多个ATTC分子的成功研发有望在未来带来合作和授权机会,潜在合作伙伴的初步反馈非常积极。有市场观点指出,和黄医药对于创新管线的表态以保守著称,而这次说了潜在合作伙伴反馈非常积极,那么应该是对这个ATTC非常有信心的。还是回到和再鼎差不多的逻辑,有人觉得中报不及预期提前离场,有人觉得在研管线很有价值,这是逢低抄底的好机会。

  从7月30日见顶回调,创新药这几天波动放大,时不时因为各种消息盘中下探旋即回升,犹如过山车一般。本轮创新药的行情,由三个要素驱动:流动性宽松(大背景)+出海井喷(高频催化)+政策支持(中长期预期)所支持。截至到目前,本轮行情的核心逻辑没有变化,因此创新药的行情,没有结束。接下来8月、9月又会有重磅海外医药会议,以及10月、11月的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所以炒作的空间和题材还是很充足的。

  综上,创新药大跌的时候,大家要看清楚,到底为何大跌?是被外盘大跌的恐慌气氛波及了,还是降温才能行稳致远?股票价格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这么这种支持未来预期的核心逻辑变了吗?

  没有变,那么回调,或是低位补仓的窗口。

  创新药行情还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国内创新药潜在重点临床数据催化密集,伴随学术会议召开有望陆续读出。另一方面,预期BD资金和二级热度上涨将反哺国内新药研发需求起量以及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提升,内需CXO有望受益。宏观层面,美元加息周期对新药投融资造成的压力逐步缓解,与之强相关的海外新药前端研发需求开始回暖,相关公司订单改善趋势延续,业绩确定性较强。创新药主线和左侧板块困境反转依然是2025年医药板块的最大投资机会。

  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者可借道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一键布局50只头部沪港深创新药企业,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为: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华东医药。

  注:基金管理人对文中提及的板块和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融资融券业务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属于中高风险业务,投资者可能承担由于投资规模放大、对市场及个股走势判断错误等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扩大风险。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或上市证券价格波动导致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维持担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追加担保物时,将面临担保物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仅代表撰文时市场表现,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所涉观点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引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其更新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请提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业绩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基金未来表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基日:2014-12-31)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