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间,凯尔达(688255.SH)发布公告称,其股东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川电机”)拟实施询价转让,拟转让股份占其当前持股比例为36.36%,占凯尔达总股本的比例为5.00%。
记者注意到,自凯尔达发行上市以来,安川电机长期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且安川电机及其子公司长期为凯尔达外购机器人整机的主要供应商。发行上市前,凯尔达焊接机器人产品所用机器人整机外购比例一度为100%,且均向安川电机方面采购。近年来,凯尔达外购机器人整机比例有所下滑,但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外购机器人比例仍接近60%,基本仍来自安川电机方面。
扣非净利润近十年来首亏
2025年上半年,凯尔达业绩有所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其中扣非净利润转亏,且为近十年来首次亏损。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凯尔达实现营收3.16亿元,同比下降1.81%;实现归母净利润236.5万元,同比下降89.94%;扣非净利润亏损273.4万元,同比下降114.60%。
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凯尔达各半年度及年度扣非净利润均为盈利状态,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亏损。
对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原因,凯尔达在其中报中解释称,报告期内,为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2110.98万元、2274.59万元,同比分别增加375.24万元、612.68万元;股份支付费用为978.72万元,同比增加563.85万元。
凯尔达方面还表示,受市场因素影响,公司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17.51%,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此外,凯尔达2025年上半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13万元,同比增加543.78万元;利息收入211.27万元,同比减少250.9万元,也对其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影响较大。
2025年上半年,凯尔达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薪酬均有所增加,进而对其管理费用及研发费用产生影响。对于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及研发费用变动原因,凯尔达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系本期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薪酬和股份支付费用增加所致。
数据显示,近年来,凯尔达多名董事或高管薪酬整体呈增加态势。具体来看,2021—2024年度,凯尔达董事王仕凯薪酬分别为47.08万元、96万元、120万元、170.01万元;现任董事、副董事长王金薪酬分别为100.73万元、100.73万元、138.51万元、138.51万元;现任董事长、核心技术人员、原总经理侯润石薪酬分别为100.50万元、90.50万元、111.50万元、123.04万元。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凯尔达研发人员数量基本呈增长态势,研发人员合计薪酬持续增长,平均薪酬则有所波动。2020—2024年度,凯尔达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19.86万元、20.41万元、18.00万元、18.07万元、20.46万元。
外购机器人整机占比58.88%
业绩承压的同时,凯尔达焊接机器人产品所用机器人整机仍多来自外购。
2025年上半年,凯尔达对外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所用机器人整机中,外购的台数比例为58.88%,其中使用安川电机方面机器人整机占对外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台数比例为58.75%。
记者梳理发现,2022—2024年历年上半年,凯尔达焊接机器人产品所用机器人整机中,外购的台数比例分别为84.29%、62.92%、53.59%,来自安川电机方面的台数比例分别为81.65%、62.57%、53.47%。
2021年—2024年,凯尔达相关产品使用外购机器人整机的比例分别为98.26%、73.88%、63.98%、62.98%。
在此之前,凯尔达外购机器人整机比例更高,且基本采购自安川电机方面。招股书信息显示,2018年—2020年,凯尔达相关产品所用机器人整机主要向安川电机相关方面采购,外购比例分别为100%、100%、97.21%,其中向安川电机方面采购的机器人整机占其外购比例分别为100%、100%、98.97%。
凯尔达首发上市时曾筹建关于机器人整机相关产品的产线项目。2022年,凯尔达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曾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加快募投项目“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在2023年4月建设完成。预计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机器人整机的生产、装配、调试能力及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将得到提升,可形成年产4400台的生产能力。
凯尔达上述募投项目已在2023年结项,近年来,该公司外购机器人整机比例持续下降,但仍有近六成需外购。
长期向安川电机方面采购机器人整机背景下,凯尔达与安川电机及其子公司持续存在关联交易,且占比较高。
2025年上半年,凯尔达向安川电机及其子公司关联采购金额约为1.28亿元,占同期货物采购总额的比例为57.12%;向安川电机及其子公司的销售金额为627.2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99%。
此前,2021年—2024年,凯尔达向安川电机及其子公司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1.99亿元、1.70亿元、1.48亿元、2.39亿元,占同期货物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7.02%、47.20%、35.7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