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时隔两年半,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贝特”)终于等来IPO批文。
证监会官网8月7日披露,经审阅上交所审核意见,证监会同意必贝特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申请。这家以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其IPO路径堪称科创板改革历程的缩影——从2022年6月29日获受理,到2023年1月过会,再到注册阶段停滞超14个月,直至目前批文落地。
批文背后的“时间战”
必贝特的IPO进程始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黄金窗口期”。
2022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一度被视为Biotech的“绿色通道”,但2023年起IPO节奏整体收紧,第五套标准企业审核骤停。必贝特虽于2023年6月提交注册,却因核心产品商业化进度、市场空间测算等问题陷入长期停滞。同期,超30家同类企业终止IPO,部分甚至批文过期失效(如新通药物),或被迫转战港股。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的八条措施》,明确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未盈利企业上市,上交所同步重启第五套标准审核。7月,禾元生物成为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而必贝特作为“遗留项目”得以加速放行。
必贝特的批文或标志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实质性重启。目前,除禾元生物已过会外,北芯生命、思哲睿等4家同类企业排队待审。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指出:“监管层对创新药企的审核提速,释放了对硬科技长期价值的认可信号。”
但此前即有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普遍猜测第五套标准不会“大放水”,技术优势与临床数据的严谨性仍是关键。
从“搁浅”到“破冰”,必贝特的上市长跑折射了科创板在市场化与风险管控间的平衡探索。随着批文落地,其能否以商业化成果回应市场质疑,将成为检验第五套标准成色的下一个焦点。
Biotech不敢笑太早
公开资料显示,是一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依托自主研发构建的核心技术平台,持续开发临床急需的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和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招股书显示,必贝特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拥有6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其中BEBT-908(PI3K/HDAC双靶点抑制剂)已提交Pre-NDA申请,适应证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获CDE突破性疗法认定。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期,必贝特拥有6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核心产品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BEBT-908已于2022年12月提交PRE-NDA会议申请,BEBT-209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3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另有多个创新药主要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即意味着目前,6个核心产品,仅1个“临门一脚”。
此外据披露,2020–2022年研发费用合计3.42亿元,费用率连续3年高于 90%,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均值60%左右。截至2022年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4.22亿元;招股书直言“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亏损”。
其现金流也均依赖股权融资,数据显示2022 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9亿元,按2022年经营现金流-1.9亿元测算,可覆盖2–3年研发支出。而另一方面,必贝特递表前估值两年暴涨10倍至40亿元门槛,市研率远高于同行,被质疑存在泡沫。
根据公开信息, 2021年11月B轮融资投后估值38.42亿元,刚好踩线第五套标准“≥40 亿元”要求。而本次拟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 10%),募资20.05亿元;按发行价区间倒算,上市后整体估值大概率落在90–110亿元区间。
其中,创始人钱长庚、蔡雄夫妇通过多层持股平台合计控制39.87%股份,外部机构股东包括国投创新、中金启德、高瓴资本、深创投等 34 家机构。
华南某一级行业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必贝特用高投入、高估值、高风险的“三高”典型,诠释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灵魂三问”,技术领先吗?市场空间够大吗?资本能撑到盈利那天吗?批文只是门票,真正的考试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