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8 14:39:40 股吧网页版
基金限购潮起 要业绩不要规模 这轮牛市特有的味道?
来源:财联社

  与过去几年“股市好了猛扩规模”不同,近期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按下“刹车键”,主动限购限规模。

  近两周内,主动权益、量化策略、QDII等多个类型的基金产品陆续发布限购或暂停申购公告,其中不乏年内收益翻倍、净值创历史新高的明星产品。以往象征“高热度”的限购,如今却在多类基金之间快速扩散,成为当下基金行业的一种“常态现象”。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8月8日,近两周共有255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共57只基金暂停申购(剔除定期开放产品)。

  过去几年看,往往是绩优基金在面临资金快速涌入时主动设限,以控制规模、保障投资策略的有效执行。今年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限购的基金类型更为多元,触发动因也更为复杂,不再仅仅是业绩“买爆”的自然结果。

  背后的逻辑,是基金公司对于资金拥挤度、策略承载力、客户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全面权衡。从主动管理到被动增强,从量化微盘到QDII重仓,限购成为基金公司风险控制体系中的一环,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后续行情演绎路径”有着更谨慎的判断。

  多绩优产品扎堆限购,业绩爆发焦虑

  在众多限购公告中,最容易被聚焦的是那些净值走势出色、规模快速膨胀的基金产品。永赢睿信混合、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诺安多策略、中信保诚多策略等产品,均在7月底至8月初陆续宣布大额申购限制。

  这些基金的共同特征是:年内涨幅居前、投资风格明确、近期被资金重点关注。从本周宣布限购的情况来看,8月6日,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宣告暂停大额限购,申购上限限制为100万元,据了解,该基金年内净值上涨超过60%,重仓中际旭创、新易盛、胜宏科技等股价涨幅居前的个股。

  由高楠管理的永赢睿信,在二季度重仓泡泡玛特、新易盛、信达生物等热门个股,年内净值上涨46.91%,最新规模超过50亿元。该基金自8月4日起暂停1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再有信澳匠心回报混合也在8月7日起限购100万元,该基金由张明烨管理,今年以来该产品净值增长为65.97%,不过最新规模合计仅有1.22亿元。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则代表另一类限购逻辑:海外高弹性资产+短期收益暴涨。该基金聚焦港股创新药,重仓诺诚健华、荣昌生物、信达生物等强势个股,年内回报率已达144.41%,稳居公募市场第一。在快速上涨过程中,基金公司选择自7月28日起暂停申购,以避免短期非理性资金跟风冲入,稀释老持有人的利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该产品年内回报率超过90%,自8月4日起限制单日申购上限至5万元,控制资金集中流入的节奏。基金经理吴远怡采取多元化轮动策略,持仓跨度覆盖消费、医药、军工等多个方向,高换手率风格在震荡市中颇具吸引力。

  此外,一些量化基金近期也启动了限购模式,以诺安多策略为例,该基金上半年净值涨幅接近60%,今年以来规模已从7.72亿元迅速膨胀至25亿元左右。但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坦言,“有新持有人误认为这是一只低波动产品,甚至把它当作债券型产品开始‘数蛋’了。”这无疑加大了管理风险。为了防止非理性资金继续大规模涌入,该基金在8月初启动5000元限购,以遏制进一步放大仓位带来的冲击。

  不仅如此,国金量化多因子、招商成长量化、博时智选量化多因子股票等产品也接连宣布限购,每日限额从1万元至500万元不等。在业内人士看来,“绩优+小盘”的配置在当前市场极具吸引力,但这类策略对基金规模极为挑剔,一旦资金过多,反而可能压垮既有投资逻辑。因此,限购并非“高冷”姿态,而是一种风控手段。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8月8日,近两周共有255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共57只基金暂停申购(剔除定期开放产品)。

  这些限购行为虽然形式各异,但其背后思路高度一致:在投资人风险偏好快速回升、绩优产品被大举申购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希望通过主动控流手段,避免自身产品变成“被动巨轮”,进而削弱策略弹性与回报能力。正如业内一位公募高管所言,“主动控规模,不是限制赚钱,而是保护赚钱。”

  分红、份额调整等操作频频触发限购

  除了上述情况外,财联社记者发现限购并不总是业绩驱动的结果。事实上,一部分限购基金近期并未受到市场热炒,却同样采取了限制措施,这其中就包括因分红安排、新增份额或清盘准备等“技术原因”而临时设限的产品。

  以广发均衡成长混合为例,该基金自8月4日起限制C类份额单日申购上限为1万元,而A类份额则未受到影响。8月5日,该基金再次限制了F份额的大额申购,上限为15万元,据公告显示,F份额为新增份额,该份额作为直销渠道专属产品,费用更低、流动性更佳,推出就带有“客户迁移”导向。

  另一类典型则是分红驱动型限购。海富通悦享一年、东方红欣和积极等基金均在8月初进行分红。分红前夕提前设置申购限制,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套利行为——即短期资金为获取分红而申购基金,再迅速赎回,造成基金净值与份额结构短期紊乱。

  再比如一些临近清盘线的发起式基金,为了不让短期资金进一步放大清盘成本,也会选择提前“关门”。大成丰华稳健六个月、国新国证优选配置6个月等产品均为发起式基金,根据监管规定,若成立满三年仍未达到2亿元管理规模,基金必须启动清盘程序。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通常会提前限制新资金流入,既是风险隔离,也是运营成本的控制手段。

  此外,部分基金公司对扩张节奏的重新考量,也与近年来行业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随着“限薪令”等监管措施逐步落地,基金经理的激励模式正在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对做大规模的冲动显著减弱。

  在这种背景下,限购不再只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问题,更是一种符合新激励逻辑的主动选择。一位头部公募人士坦言:“过去基金越大,激励越高;但现在如果规模扩张压低了净值表现,反而影响实际收入。”在他看来,控制规模、保护持有人利益,正在逐步成为基金公司新的“共识动作”。

  限购潮中藏着“风格预警”

  放眼整个市场环境,本轮限购潮的兴起,折射出当下A股风格轮动的敏感期。一方面是小盘股持续占优,代表高弹性的量化策略频频拔得头筹;另一方面,大盘价值股估值仍处低位,部分资金已有“风格切换”预期。在这场潜在博弈中,限购成为策略防守的第一道防线。

  尤其在小市值风格密集涌现时,量化与主题类产品成为限购主力。诺安多策略、国金量化多因子、华夏智胜优选等产品净值持续走高,投资者热情高涨,但同时也面临“买不进也卖不出”的流动性掣肘。某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小微盘行情像集市,人一多就容易乱。如果还不断加人,不是把收益分掉,就是等着踩踏。”

  与此同时,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的限购行为,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对“稳中求进”的规模管理哲学。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这类QDII产品限购背后是合规与资源稀缺并存的管理逻辑。由于QDII额度有限,为避免投资者集中冲入导致超配被动调整,基金公司倾向于主动收紧申购口子,优先保障老持有人的持仓稳定。从回报表现看,该基金年内收益接近翻倍,在一众QDII产品中遥遥领先。

  这些绩优基金限购背后的逻辑并非流动性约束,而更多是“业绩带来吸金效应”所引发的管理节奏控制。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市场容易将限购视为“爆款信号”,但如今,限购更多是基金公司成熟度的体现:不是要拒绝增量资金,而是要在合理节奏内吸纳更稳定的持有人结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