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每天驾驶的那台车,它的车机屏幕到底属于你还是厂商?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啊,这个争议是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深蓝汽车在车辆挂停车档时,给车主强制推送了购车券广告。用户当然是很生气,因为车机广告不同于简单的视频前推送广告,车辆涉及的安全指标太多,驾驶过程中任何一点小的打扰都会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大家很担心车企今天推广告,明天可能就是先看30秒广告才能开车,毕竟电视、视频网站的广告套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为此CEO亲自下场道歉,并称此次弹窗行为是用户可以自主点击关闭的,且不会在车辆行驶中弹出。
不过,现在问题已经不是“弹窗广告打扰驾驶”这么简单,而是用户在质疑“谁能控制车机屏幕、谁能决定广告能否出现”。
既然我已经买了车,那这块屏幕到底属不属于我?
在车主眼里,似乎并没有对自己车辆的控制权。许多汽车屏幕广告的授权,往往隐藏在汽车APP的《隐私政策》里,如果不同意《隐私条款》,就不能使用智驾汽车的远程遥控功能,所以用户要么是在没有仔细阅读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同意协议,要么就是为了汽车的远程智能功能而被迫让渡隐私。
那这块汽车屏幕对于车商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一个终端入口,车机系统可以深度融合车辆状态数据,“场景化精准触达能力”是车机广告的优势。举个例子,当系统检测到车辆需要保养时,推送附近4S店的优惠活动;车辆低电量时推送充电桩优惠。往更深层次去看,还有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的界线。为了实现精准广告投放,车企需要收集并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行驶习惯、常去地点、音乐偏好等。一般而言,车机开屏广告的千次曝光收益在15元-30元,按1000万联网车辆、日均2次曝光计算,车企一年广告直接收益超2亿元,间接收益规模可达50亿元。未来随着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和保有量越来越高,直接的商业价值能够到百亿规模。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那车主们就很想问问了:这广告费,算谁的?在我的屏幕上打广告,怎么一分钱广告费都没有收到呢?
从当前政策来看,车机广告的授权和投放都有相关规定,然而,现实情况却十分复杂且模糊。这其中隐藏着两大问题:一是,车企将自家产品的广告包装为“权益提醒”或“服务信息”,来规避掉明确授权的流程,比如“汽车保养提醒和4S店推荐”就难以区分;二是,根据车企的条款,不同意APP《隐私政策》相当于失去了一部分车辆控制权,直接侵犯了用户应有的权利。
所以车机该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既然买了车,那这块大屏到底能不能完全属于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