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学者和业界领袖,聚焦经济、社会、能源、技术等维度阐述观点,旨在通过对话、交流与调研中国实践,创新政策工具与转型路径,共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表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欠发达地区平衡转型与发展更加艰难。全球距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差距,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2050年中长期发展框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指引。他介绍,研讨会通过多形式探讨关键议题,汇聚中外专家共商对策,携手搭建全球智慧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对能源系统构成的系统性威胁日益明显。要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能源系统韧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同时,全球各国家地区应加强合作、数据共享及跨国能源网络协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院长)陈伟荣表示,极端天气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对民众生活造成影响。为应对极端天气对能源行业的影响,陈伟荣建议,建立气候风险预警体系,完善跨区应急调配;优化能源多元供给,推动风光水火协同;建立电力市场应急机制;创新气候金融产品,支撑能源韧性建设。
研讨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佳莹发布题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从SDGs到CDGs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国际上已有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原则、具体内容与不足之处,回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最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尝试性提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指标体系(CDGs),为指引全球国家发展提供具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评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