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上市当作学习过程中的高考,是企业迈向更成熟运营的阶段性标志。”8月9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说。
中国证监会官网7月18日显示,已成立九年的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
王兴兴表示,上市是对公司过去九年发展历程的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交代。
王兴兴还透露,从2018年开始,宇树就开始做海外市场的生意。过往几年中,宇树有平均50%的业绩来自“出海”。他还预测,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有望保持每年翻一番的增长节奏。
谈产业热度
做好产品是根本
公众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激发出极高的关注度。王兴兴对此认为,这既有好处,也有挑战。好处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宣传机会,但与此同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无论对宇树还是其他企业,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产品做到最好。”王兴兴说,比如,产品要更好、价格更有竞争力、功能更完善、售后体验更优。这些是每家企业最根本的事情,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去打磨。把这些根基打牢后,无论面对国内还是国外的竞争,企业都能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谈定价策略
用竞争力价格带动产业生态
近期,宇树发布一款3.99万元的新款小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R1,比去年5月推出的G1机器人起售价还低6万元。
谈及产品价格,王兴兴回应称,宇树不同型号的机器人价格本就有差异——体型小一点的相对便宜,大型的则会贵一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宇树希望通过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让更多人愿意采购、更多人真正用起来。
王兴兴说,去年以来,宇树的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类型的机器人销量非常可观,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态体系——比如租赁市场的出现,以及二次开发者参与进来,推动整个生态不断丰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出货量,让足够多的人在使用,生态才能真正建立并繁荣起来。
王兴兴据此认为,不管是价格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的产品,都值得去做。
谈短期落地
真正“干活”短期不现实
“做个Demo或展示案例是可以的,但要让机器人在当下就大范围产生巨大价值,还不太可行。”王兴兴表示,在当前阶段,想马上让机器人在家庭或工厂中大规模投入、并真正创造可观的实际价值,这并不现实。所以,短期内利用AI技术去做一些更容易落地的应用,比如动作表演、互动体验等,这更具有落地可行性。
业内通常将成年男性身型的大尺寸机器人,作为未来适用于汽车制造等工业场景的款式,而小尺寸机器人更多应用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展览讲解等轻量化的场景。
王兴兴同样介绍,在宇树的产品体系下,身高1.7米左右的全尺寸机器人,未来将承担更多实用性的工作,真正用于“干活”。而小尺寸人形机器人本身更轻巧、更灵活,非常适合做娱乐、互动或其他二次开发。毕竟,要让一台1.2米左右高的小尺寸机器人“干活”,那多少有点“为难”它了。另外他发现,在展会上,普通观众往往更喜欢看表演,宇树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这种诉求。
谈技术突破
具身智能模型最关键
王兴兴指出,目前,机器人的硬件总体来说是够用的,但距离“足够好”还有差距。要实现更大规模应用、更低成本以及更高可靠性,硬件仍需不断完善。
但具身智能模型研发仍是当前最关键的任务。王兴兴表示,具身智能模型现在不够成熟,相比整个行业的需求,机器人的AI能力依然远远不足。简单来说,如果有一天,在这个场馆里,人形机器人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你随口对它说一句话,它就能帮你完成一件事,具备足够的泛化性,那才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临界点。
对于模型的训练数据,王兴兴发现,大语言模型只要数据量足够大、质量足够好,模型性能就能快速提升。但在机器人领域,这反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即便积累了海量数据,并用它训练出一款模型,但放到实体机器人上可能依然无法很好地对齐。也正因如此,机器人领域对AI模型本身的能力要求,比语言模型要高一个等级。
王兴兴表示,宇树在具身智能模型研发上依然保持谨慎投入。虽然宇树的公司规模已有了较大扩张,但放在整个行业里,尤其和大型AI公司相比,规模仍小得多,投入也相对有限。
但王兴兴相信,在具身智能模型领域,并不是资源多、资金多、人多,就一定能做出全球最领先的技术。过去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这点。很多时候,一个中小团队,都有可能做出更出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