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进行拳击比赛、玩五子棋、展现非遗技艺……这些提供互动项目的不是人类,而是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正在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近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聚焦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风向、产业趋势、应用实践、创新成果。参会嘉宾表示,我国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具备强大的供应链,近年来硬件成本在下降、智能水平在提升。未来,人形机器人从工厂走向万家是大趋势,通过技术赋能脚踏实地做好“精细活”最重要。
据介绍,大会期间展出了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带来了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在展会现场,应用场景、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成为了展会交流的重点,参会嘉宾对于技术的专业性、产业的发展趋势更为关注。
据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发布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申请专利近6000件,成为全球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其产业融资规模从2020年的15.8亿元升至2024年的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6%。
“爆发式增长刚刚开始,指数级的增长还在后边。”有多位参会展商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高精度力控感知技术已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它如同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是实现安全人机协作、复杂环境适应、精细灵巧操作的核心前提。
“没有力传感器,机器人的精细操作几乎不可能,物理交互能力是核心。”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表示:“我们通过创新弹性体设计、高响应嵌入式硬件电路、六维信息解耦算法、同步校准技术,突破了对人形机器人专用六维力传感器的限制。简单讲,这决定了整机更像‘机器’还是更‘类人’,是‘大老粗’还是能干‘精细活’。”
刘吴月认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发展机会在中国,中国具备三方面的优势,包括对高性能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显著的供应链优势、良好的创新土壤与迭代环境。“上午发图纸,晚上拿回零部件”的研发速度,能够降低试错成本,是发展高端传感器的关键推动力。
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养老陪护、教育陪伴、导览接待等强交互场景中,具备优秀表情交互能力的机器人能提供更温暖、更个性化、更易于被用户接受的服务。”无论科技创始人曹荣昀表示,交互体验是人形机器人成熟度与普及率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未来,结合表情神态等信息进行交互的方式将革新传统人机交互范式,赋能各类强交互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曹荣昀说:“我们在大会期间,为观众提供了与表情头样机互动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面对面对话,亲眼见证样机如何实时理解信息并反馈以惊讶、思考、喜悦、困惑等细腻表情,以及精准的声唇同步效果,充分体验下一代人机情感交互的魅力。”
此外,有参会展商表示,“文化+技术”的结合,是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应有的生命力。要将中华文化基因融入机器人的交互逻辑,比如性格习惯和文化礼仪,让技术承载文化认同。
据介绍,大会期间,《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等10余项成果陆续发布,为行业提供“指南针”和“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