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提出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投入,深化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金融服务,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供给和优化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金融服务等四方面具体措施。
近日,记者就金融机构在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方面的创新性金融服务和举措走访了产粮大省黑龙江,探寻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做法。
加大力度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是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提升耕地质量,有效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随着最新一笔39.98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落地,农发行方正县支行已累计向当地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2581.63万元,为当地“龙江粮仓示范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龙江粮仓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旨在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集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四化农业于一体,将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数字系统应用示范区,建设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获贷项目单位相关负责人刘瑞向记者介绍。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耕地。”农发行方正县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支行将支持耕地治理保护提升工程及“龙江粮仓示范区”建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接下来,还将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优势,扛稳服务“三农”重任,切实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全力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今年以来,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全力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农地+”模式,支持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中标协议,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探索“农地+资金供应链”模式,对中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需施工费用给予支持,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7.7亿元;探索推动“农地+供应链”模式,支持黑土地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探索推动“农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推进土地托管,把“地权”变“股权”,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该模式已在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落地。
与此同时,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持续督导各二级分行,明确农地贷款投放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强化上下联动,切实提高全行擦亮“农地银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截至目前,该分行累计投放农地贷款120亿元,农地贷款余额达到241.4亿元,农地贷款投放实现全省39个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全覆盖。
为粮食企业“定制金融服务”
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黑龙江省五常市,当地稻米生产龙头企业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万亩稻田长势喜人。企业运用先进的“智慧稻田物联网监控平台”,实时掌控气象、土壤、水质、风速、虫情等多维度信息,实现数字化精准田间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农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带动五常市周边乡镇4万户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公司的运营和扩大生产规模离不开农发行的资金支持。”上述公司生产中心总经理梁山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农发行的“定制金融服务”为企业精准匹配急需生产资金,累计达到2.5亿元。特别是今年,农发行支持企业在原有定制农业基础上增加家庭定制专属农田,预计未来3年内定制农田总面积可达4万亩,助力企业在生产高品质五常大米的道路上更好发展。
“我们会根据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精准匹配相应的贷款支持,并提供优惠利率政策,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农发行五常市支行副行长稽业刚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不断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创新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通过“定制金融服务”,加强供应链金融布局,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运用“农地+”创新模式,向土地规模化经营、黑土地保护等领域投放贷款近49亿元,累计投放各类备春耕贷款696.2亿元,为农业领域各类生产主体保驾护航,构建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支持格局,为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除了为五常市稻米生产企业提供“定制金融服务”外,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还通过创新“定购贷”“订单贷”等产品,向中粮集团、北大荒等市场化客户投放贷款256亿元;创新“种植贷”“竞采贷”“中储e贷”等业务,探索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等办贷模式,截至目前,已审批贷款2亿元,投放1.8亿元。
今年以来,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聚焦支农“六大领域”,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创新性金融服务,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深化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金融服务,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供给。截至目前,该分行累计投放贷款458.8亿元,贷款余额5306.3亿元,切实用政策性金融力量服务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