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秦春刚)8月7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了《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征求意见稿)》),从募投管退全链条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指引(征求意见稿)》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对被投企业设置严格准入标准:注册不满5年,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数占比不低于30%,研发投入不低于3%,资产总额或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同时建立专项评价体系,将“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引导管理机构构建符合安徽省情的“科创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这一导向依托安徽较早布局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2022年起,安徽省财政以“拨改投”方式注资省属企业,组建500亿元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立16只母基金,形成“1+16+N”体系。
“拨改投”即财政资金从“无偿拨款”转为“股权投资”,由国有金融资本运营平台以入股等方式投资项目。相比过去“撒胡椒面”式拨款,其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四投”领域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本效能
在出资比例方面,《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母基金出资采取认缴制,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可动态调整对各子基金的出资份额,对募投进度快、财政出资撬动比例高、投资效果好的予以适当倾斜。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或母基金及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际出资子基金的比例不设上限要求。
三级财政联动不设上限的规则,能放大资本合力,如合肥量子科技、芜湖智能装备领域可通过“省级引导+地方配套”形成叠加效应,加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
风险管控与考核的“平衡术”
《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母子基金管理机构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资金存放于省内托管银行开设的专用账户。考核评价以基金整体项目投资核算为依据,不单一考核子基金或单个项目损失,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合格的管理机构将被更换。
这一设计体现三重逻辑:其一,“制度约束+物理隔离”筑牢防线,内控制度规范决策流程,外部托管确保资金流向合规,专用账户实现全程可追溯;其二,整体核算适配早期科创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特性,允许通过优质项目收益覆盖风险;其三,动态淘汰机制守住底线,确保管理机构持续满足“四投”目标。整体而言,这些规定既通过包容的考核体系鼓励管理机构敢投、愿投早期硬科技,又以严格的监管和退出机制防范懒政与违规,在风险与效率间找到平衡,为天使基金群的可持续运营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