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正在转型的信托业仍处于盈利困局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公布财报的53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为181亿元,同比下降11.38%;净利润为164亿元,同比下降2.83%。
业内研究机构认为,信托业务收入持续下降,导致上半年行业净利润总体处于承压状态。由于传统高收益业务萎缩,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都在摸索和培育中,信托业短期仍难走出转型阵痛。
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信托行业兼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重展业优势,在经过深化转型后,随着新业务占比逐步提升,有望实现可持续盈利和高质量发展。
转型进入深水区
截至目前,已有53家信托公司公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据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统计分析,信托行业整体盈利指标略有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8%,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72%,净利润同比下降2.83%。

与此同时,业务结构显著分化:一方面,信托业务承压,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38%,反映传统高收益信托业务持续萎缩;利润指标降幅小于信托业务收入降幅,这一数据对比印证了信托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的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固有业务增长强劲,固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72%,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支撑,表明信托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投资补充收入。

“信托行业由于传统高收益业务萎缩,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都在摸索和培育中,短期仍在经历转型阵痛。”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指出。
反映到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53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为181.31亿元,去年同期为204.59亿元,同比下降11.38%;净利润为163.74亿元,去年同期为168.51亿元,同比下降2.83%。

稍早前,中粮信托良益研究院针对已披露2025年上半年财报的52家信托公司数据统计发现,上半年52家信托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56.59亿元,净利润平均数为3.01亿元、中位数为2.05亿,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69%、4.29%。相比上年同期,30家实现净利润增长,20家净利润下滑。
“行业仍处于转型深水区,信托业务收入持续下降,导致上半年行业净利润总体处于承压状态。”中粮信托良益研究院表示。
信托转型期的盈利困局,受到了业内一致关注。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信托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当前信托业处于盈利困局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信托公司目前正在从传统的“利差主导”盈利模式逐渐转向适应新业务的“管理费+绩效分成”的盈利模式。新旧业务交替过程中,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新业务尚未形成稳定支撑,导致信托业务收入大幅下滑。
二是合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监管环境持续严格,对信托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业务拓展、数字化转型及人才引进,导致运营成本上升。
三是存量风险处置。行业内仍有存量风险项目积累、资产减值计提和风险处置投入持续侵蚀信托行业的利润。
此前,为促进信托业务回归本源、规范发展,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现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通知》为业务分类改革设置了3年过渡期,2023年6月1日至2026年5月31日为3年完整过渡年份,其中2024年和2025年是两个完整的自然年份。
在“三分类”格局下,信托业正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以及资产管理信托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
2024年,信托业行业利润为230.87亿元,比2023年大幅下跌45.52%,减少192.87亿元,几近“腰斩”。
“信托业应保持高度警觉性,因为利润减少可能会侵蚀行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强调,目前,基于资产服务信托低收费特点,信托业整体利润收入必然会受影响,信托公司要凝聚共识,根据资源禀赋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积极推动提高信托业务收益率,解决利润增长不及预期的紧迫性问题。
重构盈利模式
实际上,作为信托业当务之急,重构盈利模式已成为业内共识。
华鑫信托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对记者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和低利率周期,信托行业须主动变革“息差取酬”的传统盈利模式,根据信托业务分类新规,创设信托“新服务”增加值,构建具有信托特色的资产管理价值链和财富管理价值链。
具体而言,一是以生产性企业为服务对象,为企业提供“资产孵化—资产流通—资产交易—资产变现”的资产价值链赋能服务。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就是信托公司引导社会资本寻找并投向‘资产端’的新方向。”袁田认为,结合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信托公司应结合股东背景和资源禀赋,在科技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数据信托等新产业信托方面创新开拓。
二是服务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方面,信托公司可为信托客户提供覆盖家庭或家族全生命周期的“财富保管—财富增值—财富分配—财富传承”的财富价值链赋能服务,开展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养老信托、特殊需要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个性化的信托服务。
袁田进一步指出,相应地,未来信托服务的盈利模式也应充分体现科技投入、智力劳务、专业技能等“含金量”,结合业务场景,提升商业可持续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此外,袁田还建议,综合考虑服务场景及服务行业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对取费标准和增值逻辑进行类型化区分设计,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促进良性竞争,逐步形成行业和社会共识。
“信托行业兼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重展业优势,经过深化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在不断夯实自身专业化能力建设基础上,信托业一定会找到适合信托差异化服务功能发挥的生态位,实现可持续盈利和高质量发展。”袁田对行业未来表示乐观。
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滕杰亦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应当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打造差异化产品。在资产管理信托类别中应扩大标品投资业务,通过投研能力获取绩效分成;在资产服务信托类别中通过从“金融产品销售导向”转向“顾问式服务”,通过专业化、定制化服务获取服务溢价。
此外,信托公司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地聚焦优势领域。例如,头部信托公司可聚焦全业务条线,并在探索创新业务的商业化角度进行发力;央国企背景的信托公司可聚焦集团产业优势,开展垂直领域的产业链金融生态服务;区域中小信托公司可聚焦区域破产重整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普惠信托等特色信托业务领域,通过特色信托业务切入周边服务场景。
“对于信托公司的存量风险项目,应当通过不良资产转让试点、信保基金定向纾困等方式尽快出清存量风险,并重塑准入标准,规避低信用等级融资项目,降低新增不良率。”滕杰指出。
“重构盈利模式的着力点主要在新业务上,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扩大标品信托及服务信托规模是信托公司提升主业收入的主要路径,但短期内还难有明显成效。”前述信托业分析师认为,随着新业务占比逐步提升和风险处置的持续推进,行业整体盈利或将逐步企稳并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