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首批养老FOF获批,标志着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正式启动。
7年来,养老FOF稳步增长,产品已扩容至270多只,资产管理总规模超600亿元;九成产品成立以来收益为正,14只产品累计收益率超40%;首批养老FOF均实现正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FOF的出现激活了居民养老储备投资意识。受益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市场环境向好,养老FOF的发展虽经历波折,但整体实现稳步增长。
展望未来,养老目标基金大有可为,有望在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持续扩容,成为普惠型养老投资的中坚力量。
数量和规模均显著增长
首批14只养老FOF中,9只采用目标日期策略,5只采用目标风险策略。
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养老FOF产品数量已增至273只(各份额合并统计),包括119只目标日期FOF和154只目标风险FOF,合计规模达604.24亿元,较首批成立时的近52亿元增长了11倍多。布局养老FOF的基金公司扩展至64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首批14只产品总规模较成立之初增长了近40%。
交银施罗德基金认为,养老目标基金规模增长是政策红利与市场环境向好共振的结果: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叠加税收优惠激发配置需求,权益市场回暖带动业绩提升,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从规模看,投资者对产品策略的接受度呈结构性变化:目标风险基金因风险等级清晰,更加匹配中低风险偏好者的理财替代需求,这类产品也成为主流;同时,随着年轻群体对养老投资关注度的提升,目标日期基金的潜力逐步显现。
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一部基金经理于文婷表示,养老目标FOF推动了居民养老投资观念的转变:一方面,通过长期投资、复利效应,引导公众认识到通过资本市场对养老资产增值的重要性,且其通常设有1~3年、5年的封闭期,更强调长期持有;另一方面,养老FOF可投资商品基金、海外权益等多类资产,可从多元配置角度提升持有体验,帮助投资人理解资本市场,建立健康的投资理念。
“养老目标基金设有1~5年的锁定期,可以有效抑制频繁申赎的冲动,纠正投资者行为,让‘时间熨平波动’。”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文良表示。
九成产品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正
过去7年,A股市场经历了明显波动,2018年深度调整、2019至2020年迎来小牛市、2021年市场出现分化、2022年再次调整、2023年震荡、2024年“V形”反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养老目标基金整体运作稳健,九成产品成立以来收益为正,14只产品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40%。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兴全安泰平衡养老三年持有A,成立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9.26%,中欧遇见养老2035三年A成立以来收益率达到62.32%。此外,嘉实养老2050五年A、南方养老2035三年A、工银养老2035A、嘉实养老2040五年A等产品成立以来单位净值收益率均超过50%。
今年以来,养老目标FOF业绩集体反弹。Wind数据显示,养老FOF年内平均收益率为7%,工银养老2050、工银积极养老目标五年持有等产品收益超20%。
对此,交银施罗德基金表示,养老目标基金在过去7年的市场起伏中力争实现“长期稳健增值”的目标,投资者体验整体较好。其风险控制能力和收益能力展现出两个核心特点:一是通过多元资产配置(股债商品平衡)和FOF结构,二次分散风险,平滑组合波动,结合下滑曲线机制动态调降权益仓位,确保风险水平与投资者生命周期相匹配;二是依托政策红利(税收优惠与费率减免)和封闭期设计,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规避短期择时风险,同时通过大类资产轮动策略捕捉不同周期机遇,复利效应持续积累,支撑收益保持稳健。
不过,从近三年、近五年业绩来看,养老目标FOF首尾业绩差距都在30个百分点以上,且仍有一批养老目标FOF处于亏损状态,有些亏损超20%。
“养老FOF业绩分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养老FOF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对应的权益中枢不同,使得不同风险等级产品的收益差异较大;第二,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和细分资产配置不同,有些FOF以投资价值型基金为主,波动小、收益低,而有些FOF以投资成长型基金为主,波动大、收益高。”于文婷说。
“对比来看,养老FOF收益差异性远低于股票基金,在市场表现极端的年份,股票基金的首尾差距可以达到100个百分点,而FOF由于其双重分散的结构,不会极端重仓某一个板块,因此收益差异要远低于股票基金。”于文婷进一步分析道。
税优力度及封闭期限存在优化空间
为更好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养老目标基金需要在提升普及度和吸引力方面下功夫。
交银施罗德基金认为,当前养老目标基金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认知与信任壁垒:投资者对基金运作机制了解有限,短期业绩波动容易削弱长期信心,导致开户多但实际投入低;二是同质化明显:多数产品聚焦稳健型目标风险策略,缺乏差异化设计,如定制化下滑曲线、ESG主题等,难以匹配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的需求;三是服务体验待升级:定投灵活性不足,投顾服务覆盖薄弱,缺少持续性的长期持有陪伴机制。
于文婷提到了封闭期过长、投资者认知不足等问题。“目前多数养老目标基金设置了3~5年的持有期,流动性受限,影响了一些对灵活性需求较高的投资人的参与意愿。”
“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尽管个人养老金账户提供税收优惠,但年缴存上限1.2万元对高收入年轻群体的激励效果有限,且年轻群体的养老意识不强,账户资金锁定至退休,资金流动性较差。此外,年轻投资者更偏好高波动资产,投资换手率较高,多选择ETF这种工具型且没有锁定期的产品,养老FOF的较低风险定位与这一需求存在一定错配。”于文婷进一步表示。
为促进养老目标基金发展,业内人士献计献策。首先,在税优力度上,李文良建议,可以将当前每年12000元的额度提高到18000元或者24000元。在当前稳增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码的背景下,秉承阶段性匹配财政刺激的思路,临时性提高税优额度是值得考虑的措施。
此外,李文良还期待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工具进一步放宽。“目前尚未明确允许养老目标基金投资股指期货,一般情况下基金只能依靠子基金的申赎来实现再平衡调整,这就导致成本受到冲击并影响操作灵活度,长期或造成再平衡收益有所损失。而在海外成熟市场,再平衡收益可能占到超额收益的50%。近期,其他支柱养老金套保用途的衍生品交易已经松绑。财政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起草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纳入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指期权等套期保值工具,可见适度增加这方面的灵活性是大势所趋。”
于文婷也建议,养老目标基金产品设计和投资上应强调差异化,如引入REITs、黄金等另类资产,或者开发不同目标日期策略,以满足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