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聚光灯下
主动权益类基金打响“正名之战”
主动权益类基金再度站在聚光灯下。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强势登上基金指数冠亚军宝座,相关绩优产品常居“热搜榜”。
业绩回暖的背后,是一场“新旧”投资方法的变迁。曾经“躺平”在白马股上即可享受贝塔红利的时期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板块轮动加速、细分赛道切换频繁、投研不断下沉的“新战场”。连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都坦言:“一不小心就会掉队。”
从追逐赛道贝塔转向挖掘个股阿尔法,从依赖集中持仓转向深耕产业细节——在这场博弈中,主动权益类基金能否重拾过去几年“失落”的公众信任?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正在重构的投资逻辑中。
业绩领跑:主动基金回归绩优“舞台”
连续多年业绩平平,市场份额不断受到被动型产品的挤压,主动权益类基金一度落寞。今年以来,随着业绩回暖,这类基金再度回归聚光灯下。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东财普通股票基金指数、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强势占据年内基金指数“冠亚军”宝座,涨幅均超16%,显著跑赢纯被动指数基金指数和固收类基金指数。
在业绩加持下,多只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今年以来,净值翻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含QDII)已接近10只。其中,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发起式、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中航优选领航混合发起等产品上半年规模增幅较大;净值涨幅近130%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二季度末的规模是去年末的110倍。
时至下半年,绩优权益类基金依旧“霸占”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基金热搜榜、加仓榜。以同花顺为例,其加仓榜上多为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如永赢科技制造混合发起等。
一些主动权益类基金“小爆款”也慢慢出现。7月,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大成洞察优势混合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均超20亿元。
与“局部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规模却在下滑。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尽管普通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为正,但总规模环比下滑近百亿元。
猫头鹰基金研究院联席总经理姜山认为,在市场走强初期,主动权益类基金上往往会出现规模不升反降的情况。不过,若产品能在约两个季度后持续获得阿尔法收益,投资者的信任度会逐步提升,基金规模也会扩张。重拾投资者信任,光靠短期业绩还不够,要以长期获取阿尔法的能力来为自己“正名”。
难点频出:适应新的“生存法则”
这一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正名之战”并不好打。尽管今年以来权益市场的赚钱效应提升,但行情的“变幻莫测”大幅提升了投资难度。
“今年以来行业轮动周期显著缩短,约2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变化。比如2至3月,科技成长板块领涨市场,5月创新药板块又迅速崛起,成为市场焦点。板块之间呈现此起彼伏的轮动态势。”中航优选领航混合基金经理王森说。
若想大幅跑赢市场,就得适应新的“生存法则”。王森认为,行业频繁轮动的背后,是政策、行业动态、企业战略调整等信息面的变化,市场情绪的频繁切换,以及大量“投资噪音”,这对基金经理调整投资组合的及时性与精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调整滞后或偏离方向,不仅容易错失新的投资机会,还可能在已走弱的板块中蒙受较大损失。
跨行业的结构性行情只是其一,行业内部细分赛道的机会切换更考验基金经理的应变能力。以医药行业为例,Choice数据显示,同样处于医药估值修复的行情中,医药主题基金年内首尾业绩差超90个百分点。
多位行业主题基金经理表示,行情变化很快,基金经理“很忙”。“一不小心就会掉队”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华富健康文娱基金经理廖庆阳表示:一季度,政策“破冰”——让市场看到创新药商业化的明确路径,板块迎来第一波“小贝塔行情”;二季度,行情生变——4月初资金从退潮的AI医疗板块转向创新药,多只龙头股率先受益,进入5月随着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频现优异临床数据与突破,叠加BD爆发,这类资产获全球认可,板块开启第二波主升浪。同样是捕捉医药机遇,这两波上涨的打法却大不相同。
有基金经理“拼手速”应对变化,也有基金经理选择“盯住”主线。光大保德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房雷表示,从历史情况看,无论是市场全面走强还是结构性行情,都会有核心主线。从投资结果看,拥抱核心主线可能比轮动切换胜率更高。
“我不擅长高频换手轮动,因此会在多个成长方向做配置以把握主线。多配置一些自己认知更深的领域,并结合细分领域估值,调整对各行业的持仓。”房雷表示,今年以来市场主线清晰,集中在科技成长方向,包括AI产业链、创新药、新消费、机器人、军工等。这与宏观环境相关——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成长股天然具备相对优势,更何况部分产业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掘金个股:解锁投资“新打法”
2019年至2021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曾以业绩开路,推动公募规模爆发式增长。如今,随着业绩回暖,主动权益类基金能否再度凭借长期业绩重返“黄金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需要基金经理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还应解锁差异化选股“新打法”。
“想要复制当年‘躺平’抱团白马股就能坐收贝塔收益的模式,已然行不通了。”沪上某基金经理感慨道。
王森认为,彼时“抱团白马”的核心是资金对“高确定性”的追逐——传统行业增速放缓,白马股凭借稳定增长和强壁垒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叠加流动性宽松推动估值扩张,形成了“戴维斯双击”,让“躺平”获得贝塔收益成为可能。如今这一逻辑已逆转——过去选对大赛道即可分享收益,但现在选股要从“赛道贝塔”转向“个股阿尔法”。
据信达证券统计,今年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的行业、个股持仓集中度纷纷下行。截至二季度末,该类基金持仓占比前五的行业,合计占比为50.1%,环比下降3.24个百分点;其重仓股数量占全部A股的比例为44.05%,环比增加1.41个百分点。
“中小盘股经历了深度调整,叠加新质生产力等产业趋势的加持,弹性优势凸显,因此受到公募资金的青睐,这也是二季度基金重仓股集中度下降的原因。”王森分析道,基金个股研究“下沉”的背后有诸多原因,比如险资、外资、私募等多元资金入场,打破单一抱团的格局;产业趋势从“宽赛道”转向“窄领域”,中小企业在细分技术上更易形成壁垒等。
以医药投资为例,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已经转向“差异化突围”。“大量中小型创新药企正处于价值重估前夜,其潜在的优质管线一旦通过临床验证,有望复制头部企业的成长路径。”廖庆阳告诉记者,今年5月后,他便开始专注于挖掘A股的“黑马”标的,对中小市值、市场关注度小的企业进行估值重塑,以持续提升产品的“锐度”。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以来,升级迭代投资体系的基金公司也有不少。王森表示,在如今侧重选股的市场环境中,其团队优化了获取超额收益的核心逻辑:即在锚定核心方向的战略定力、深耕产业细节的战术执行力的同时,完善可支撑决策的组织效能,以此实现拥有更强战斗力的一体化投研能力。
强化投研能力不仅是基金提升业绩的关键,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方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使命从来不是简单追逐短期收益,而是以专业研究穿透市场噪音,发掘真正代表未来的产业力量,为投资者创造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未来,唯有那些与时俱进、扎根产业、锻造出硬核投研实力的从业者,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为行业赢得公众信任的同时,成为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可靠“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