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深圳与浙江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探索出颇具特色的创新范式。
当前,在深圳和浙江,呈现出的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鲜活图景。深圳作为“创新之城”, 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2024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量均居全国首位、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二。不仅如此,比亚迪、欣旺达、科达利等深圳民营企业构建的完整产业链,覆盖了从整车制造到动力电池、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等汽车产业全领域。而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同样发展势头迅猛,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两位数,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不断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不难发现,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深圳浙江两地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深圳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量和市值均居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这些企业不仅数量庞大,成长速度也显著快于全国水平,从初创到科创板上市、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速度,均快于全国水平一年以上;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所需时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期达6年,17%的企业能存续10年以上,远高于全国民营企业3.7年的平均存续期。在这些傲人数据的背后,是深圳“六个90%”的创新生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人员、资金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浙江同样如此,18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阿里巴巴、正泰集团等大企业形成协同,构成了从“潜龙”到“巨龙”的梯队,让创新活力贯穿产业链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政策的精准赋能,为民营企业创新注入了持续动力。深圳始终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2024年3.7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金额达3798亿元,创历史新高;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等创新资源成本,丰富长期资本供给,定向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更有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获得支持50万元,首批就吸引1400余家企业申请,鲲鹏青年项目则全方位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多渠道帮助企业缩短成果转化距离。浙江同样推出有力举措,《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30年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1.2万亿元;建设布局了一批创新中心,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相继设立。不仅政策措施给力,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让两地企业感受到“有呼必应”的支持。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言,很好的创新环境,让企业有更多的信心投入研发、生产,做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
与此同时,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也让创新链条更加完整高效。深圳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的创新格局。浙江则构建起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动网络,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新型科研机构,成为产业创新的“连接器”,“领航者2号”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的实践,正是产学研协同的典型成果。
深圳与浙江的创新实践显示,当企业的市场敏感度、科研机构的技术深度、政策的资源整合力形成合力,就能让实验室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的产品,让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迸发出创新能量。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深圳与浙江的探索,也为中国创新之路标注了清晰的方向:以企业活力为笔,以制度创新为墨,书写从跟跑到领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