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贡献了全市约40%的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税收、近60%的增加值、70%以上的进出口额、9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商事主体。从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到政府“我为企业找市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理念和实践在深圳不断深化。
民企勇当经济“主力军”
深圳被誉为“创新之城”。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国第一、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如果不是来了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1994年的11月18号,我拉起了一支20人的小团队,就开干了。”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当年深圳同时期创业的人都是这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股敢闯敢试的劲,就是深圳的特区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也鼓舞着所有在深圳创业的人,为此我很感谢深圳这片热土。”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如今,从整车企业比亚迪、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电芯结构件企业科达利,再到电池材料企业新宙邦、德方纳米、贝特瑞等,这些深圳民营企业构建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说:“深圳是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一个能够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
深圳民营企业数量众多。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和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深圳民营企业成长速度相对较快。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民营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也值得称道。据相关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期约为3.7年,而深圳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期为6年,17%的民营企业存续10年以上。
“三组一串串的数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更是深圳卓越营商环境和高效企业服务的有力证明。”郭子平说。
“六个90%”凸显创新主体地位
民营企业为深圳贡献了“六个90%”——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当前,深圳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2086.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深圳不断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深圳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努力打造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的创新格局。持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在企业。不断构建和完善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创新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张林说。
一是把能给到企业的创新资源全部给到企业。推动全市4000多家创新载体协同联动,帮助企业缩短从创新成果到产品的距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2024年深圳3.7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金额达到379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每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等创新资源成本,今年首批向30余家企业发放了近1.7亿元(含1.3亿元授权额度)的训力券支持。丰富长期资本供给,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成功落地,规模15亿元,定向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
三是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降低门槛、简化流程,鼓励小微企业开展自由探索和技术创新,平均每个项目支持50万元。第一批已经收到1400余家企业申请,目前正在开放第二批。实施鲲鹏青年项目,已与多家知名赛事、高校合作,全方位支持在校大学生和青年创新创业。
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
深圳是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2019年,深圳设立“企业家日”。依托“企业家日”,深圳把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作为一项固定的制度安排,打造高层次政企沟通协商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民营企业家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经历者、受益者、感恩者。改革开放让我们深圳的土特产早就不是荔枝了。现在,深圳的土特产是企业家!”2021年全国两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的这句话,让大家记住了深圳新时代的“土特产”。
2023年8月,深圳市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对备受民营企业关注的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合法权益、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加强企业融资支持等方面,提出20条精准有力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看到措施我很激动。我的建议和想法在当中都看到了答案,这给深圳的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深圳民营企业家代表、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永强说。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多年来,深圳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
今年3月,深圳市发布《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三个工作方案。
《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围绕政务服务、创新服务、人才服务、融资服务、空间服务等5个方面提出28条重点任务,突出以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创新,促进政府服务效率变革、模式变革,着力构建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打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化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26条重点任务,着力在涉企监管执法、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和涉企法律服务等方面推动解决一批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在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国际贸易、人才生态、宜居宜游、城市形象等6个方面提出26条重点任务,聚焦解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初创型科技企业获取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发展诉求,着力增强深圳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获取国际高端要素资源便利度。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贴心服务,让‘社恐’的老板们可以自在经营、发展壮大。”郭子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