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1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增强吸引力与包容性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在市场人士看来,这为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勾勒了清晰路线。当前,正处于冲刺“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点,下半年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有望持续完善,包括进一步健全稳市机制、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等。
·资本集体押注具身智能产融共振催化万亿级赛道
当资本从“看Demo”转向“看量产”“看落地”,人形机器人正迎来产业化的历史性拐点。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聚光灯下,一场由技术与资本共舞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总计发生144次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19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规模达到1.35亿元。这是资本对具身智能商业化进程加速的集体押注。这场由技术与资本共振掀起的浪潮,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舞台、走向零售、走向工厂和千家万户——万亿级赛道的终局之战,已然开启。
·从自身攻坚到全链推进光伏产业减碳加速破局
近日在苏州召开的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上发布的《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在产能方面领跑的同时,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期。报告覆盖的55家光伏全产业链企业中,40家企业披露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44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数据,光伏行业环境信息和碳排放数据披露水平有所提升。但光伏行业自身碳排放、资源消耗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头部企业通过绿电利用、供应链管理创新等举措加速破局。
上海证券报
·业内人士看好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具身智能探索全球化路径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8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和具身智能企业全球化市场路径,成为国内外行业人士热议的焦点。记者在大会上采访多家企业及行业人士获悉,受技术突破、政策驱动、资本涌动、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等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今年以来机器人产业增长显著,未来有望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企业正积极探索出海路径,全球化成为关键词。
·活跃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机制机构认为A股仍有上行动能
上周,A股三大指数在短期休整后延续强势,沪指再创今年以来新高。机构认为,本轮行情增量资金来源众多,有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资金,也有居民配置资金入市。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提升,“资金入市与股市慢涨”的正反馈效应得到加强,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回暖,本轮行情的上行趋势仍较稳固。
·步入减量提质发展阶段钢铁企业积极求变
在8月5日至10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上,与会人士认为,钢铁需求的高速增长已成过往,全球钢铁需求进入一个增长放缓、甚至局部下降的新阶段。面对“减量时代”的挑战,钢铁企业积极求变,亮出各自的应对之策。企业纷纷摒弃单纯追求规模增长的旧思维,将目光聚焦产品的高附加值、差异化发展,并致力于从钢材供应商,升级为金属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质取胜、数智化推进企业精益高效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幕,已在全球钢铁业拉开。
证券时报
·黄金期货再创历史新高机构聚焦黄金股长期机会
在创新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等市场热点轮番冲击下,上半年火热的黄金板块近期相对沉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盘中再创下历史新高,一度涨至每盎司3534.1美元。“我们是战略性看好黄金,短期波动是我们布局的好机会。”上海一家券商自营业务人士王杰(化名)向记者表示,金价后市还将有更多催化事件。王杰表示,随着市场对金价长期上涨的共识更加一致,黄金股投资逻辑发生改变,市场将从关注公司短期产量增长转向更加关注公司储量,拥有更多储量的黄金公司价值凸显。
·融资平台转型提速 “不合格者”将彻底清退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部署后,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的新要求。在受访专家看来,后续不仅要继续加快有条件转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融资平台”)剥离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自主经营的市场化主体,还要对无法转型的融资平台进行彻底清退。鉴于不同地区融资平台“出清”难度压力不同,有必要加强对融资平台转型的政策支持。
·科创债3个月发行超8800亿元中小机构、民企加速进场
科创债新政落地已满3个月。据统计,在这3个月时间里,科创债新发规模高达8831.59亿元(含拟发行金额)。其中,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新发债券规模占比近36%。记者统计发现,截至8月10日,科创债发行主体虽然仍以央国企、大型机构为主,但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构、民营企业也参与其中。从票面利率来看,近3个月新发科创债票面利率均值为1.9282%,最低甚至能到0.01%。展望后市,华泰证券认为,科创债等新品种会在下半年迎来更多供给,部分民企债也在通过“科技板”回归发行市场。
证券日报
·中国机器人“真干活” 产业链条延伸“出海”在提速
“目前,工业和服务的轮式机器人已经相对成熟,人形机器人虽然处于商用早期,但也开始向场景应用发展。今年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新品已开始在餐饮、医疗等特定场景进行验证应用。公司推动机器人加速商用的策略是‘通用+专用’的多机协作模式,结合大模型和具身技术,岗位化落地来进行商用提速。”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表示。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机器人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可落地、可复制、可规模推广的闭环,更开启了集体“出海”的新征程。
·前7个月“保险版”ABS登记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50.4%
今年以来,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资产支持计划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据记者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保登共登记资产支持计划50只,登记规模合计2218.77亿元,同比增长50.4%。受访专家表示,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产支持计划基础资产范围广、产品结构灵活、还款现金流明确、与股债相关性较低,因此受到险资青睐。
·维护持有人利益多只QDII基金限制申购
8月份以来,多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陆续调整申购额度。据统计,截至8月10日,已有博时纳斯达克100ETF(QDII)、万家纳斯达克100指数发起式(QDII)和长信标普100等权重指数(QDII)等产品,因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开启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