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任妍栗翘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展台前涌动的人潮、体验区排起的长队,彰显出机器人产业的旺盛生命力。热度背后,一个更深刻的逻辑愈发清晰:人才成为支撑这股热潮持续涌动,进而推动产业从“热闹”走向“深耕”的“源头活水”。
大会期间,来自产业链企业的声音,勾勒出当前机器人产业人才的特征,既反映出产业快速扩张时期的人才需求变化,也蕴藏着“活水”能否持续奔涌的关键密码。具体来看,从人才供需数量上,全链条人才需求依然旺盛;从来源结构上,呈现出跨领域的多元化特征。
睿尔曼公司合伙人李森表示,目前行业内的人才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二是从汽车、3C、自动驾驶等领域转型而来的从业者;三是传统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从业者。
多位受访者表示,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配。一方面,高端领域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闭环等核心技术领域亟需补强;另一方面,跨领域人才适配成本较高,传统工业自动化人才需适应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技术要求,跨行业转型者需补足机器人领域专业知识,人才从适配到胜任的打磨周期较长,加剧了企业的用人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机器人产业人才供需不匹配这一矛盾,未来可从多方发力:政府聚焦机器人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与人才扶持的相关政策落地;高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交叉学科;同时,深化校企协同、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具有原创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方向,在行业实践中正得到印证。杭州智元研究院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徐梓馨表示:“现在高校开设的前沿交叉学科是很好的探索,关键是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这是产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期待。”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
产业优势形成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储备。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整体产业发展仍处于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的关键期,因此,对技术研发、系统调试及解决方案优化等环节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这股由人才汇聚而成的“活水”,不仅是机器人产业从“热闹”走向“深耕”的核心动能,更是驱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关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