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记者从国内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航天驭星获悉,近日公司完成4.3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含信达资本、工大创投、财通资本、汉江资本、长江资本、纳爱斯和济钢等知名机构。资金将主要用于卫星互联网地面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以及全球化航天地面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航天驭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0亿元。
航天驭星以“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为使命,致力于为全球商业卫星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更便捷的卫星在轨综合管理和航天数据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据其官网介绍,航天驭星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传统航天系统核心单位。
卫星在轨运管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包含全球化地面站网、遥感卫星定标场等在内的地面基础设施。航天驭星提供包括卫星及火箭测运控、数据接收、遥感卫星定标、航天器在轨碰撞预警、轨道控制、星座任务规划等在内的覆盖航天器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截至目前,航天驭星已经商业化服务了超500个卫星和火箭,测控数传服务量连续4年实现翻番增长,测控服务覆盖率和服务圈次数量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据介绍,航天驭星是极少数进入我国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地面设施供应商体系的民营企业。航天驭星关键产品自研率超过90%,具备显著的系统总体优势和成本优势。航天驭星以及主要子公司获授权发明专利151项。
IT桔子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有34笔融资事件,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32笔。
今年3月,深蓝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近5亿元。这轮融资由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旗下泰安远望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投。资金将重点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研发攻坚与商业化落地。
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于6月宣布完成了首轮及加轮融资,总金额1.4亿元,投资方包含上市公司上海顺灏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联想创投。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天基算力服务,实现“天数天算”和“地数天算”。
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商业航天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典型特征,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新政降低了对相关公司上市的盈利要求,进一步有力畅通了募、投、管、退链条。多个商业航天公司已开展上市准备工作。前不久,蓝箭航天成为新政出台后首个启动科创板辅导的公司。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到,由于上市退出的预期明确,一级市场对商业航天公司的投资热情也再次被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