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险企的半年战报悉数出炉。8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整体盈利实现跨越式增长,非上市财险公司同样呈现复苏态势。据统计,上半年5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净利润突破200亿元,较2024年同期不足百亿元的水平实现翻倍式扩张。在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6家财险公司中,盈利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4.91亿元,净利润92.55亿元,同比增幅超90%。
今年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的业绩表现,分别释放哪些信号?“下半场”又该如何开启?
人身险公司净利增长超2倍
2024年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近半亏损,今年是否有所改观?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险企偿付能力报告发现,今年上半年,在披露相关数据的5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总和约7634亿元,同比增长约4.8%。
根据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排名,泰康人寿、中邮人寿、信泰人寿分列前三名,其中泰康人寿以1309.73亿元位居榜首,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样超过千亿元。
从净利润端来看,已披露数据的5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净利润共计约29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不足100亿元大增超200%。今年上半年,有超六成的公司实现盈利,盈利公司数量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业绩向好离不开投资端的驱动,进一步来看,有超50家公司披露了投资收益率数据,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的公司占比过半。
在亏损金额较多的公司层面,横琴人寿、中银三星人寿、爱心人寿垫底,其中横琴人寿亏损8.39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扩大。中银三星人寿亏损5.43亿元,爱心人寿亏损3.84亿元。
爱心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公司更重视综合收益率,考虑到整个市场投资趋势持续向好,所以公司的一部分浮盈收益未将其实现出来,但实际上,内部核算已经盈利。对于相关举措而言,其中包括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同时,严格管理费用,公司力争实现全年利润目标。
对于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表示,净利润翻倍增长、亏损面收窄,反映行业底部复苏,投资端改善与费用优化成效显著。对于人身险公司业绩整体增长较快的原因,龙格分析认为,离不开投资端收益回升和“报行合一”新规压降渠道成本,也叠加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认为,从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交出的成绩单来看,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的同时,头部公司凭借规模、品牌、渠道优势持续做大,中小公司则因资本实力、治理结构、投资策略差异而出现分化的情况。
人身险利润大增的主要驱动因素离不开投资收益反弹、产品结构优化等。柏文喜认为,2024年底以来权益市场回暖,保险公司普遍增配股票及基金,带动综合投资收益显著改善。与此同时,险企主动压降低价值高保证产品,推广分红、万能、投连等弹性成本产品,降低刚性负债成本。
近九成财险公司盈利
目前已有76家非上市财险机构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较于人身险公司近年来经历了大起大落,非上市财险公司则持续释放增长信号。
76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计保险业务收入约2594.91亿元,同比增长约7.48%。国寿财险以592.7亿元的保险业收入,居保费规模首位。
净利润方面,76家非上市财险合计净利润约92.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75.21%。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公司达68家,比去年同期盈利机构数量明显增加,占比近九成。回顾来看,上年同期有20余家公司亏损,标志着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持续改善。
国寿财险同样占据净利润榜单的首位,该公司为唯一一家净利润超20亿元的非上市财险公司。前海财险、现代财险在内的公司上半年有所亏损,整体而言,相关公司亏损均未超过1亿元。
现代财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当前亏损主要是受此前承保的品质不佳业务(主要是平台类雇主责任险)不利影响,以及所处转型期的成本结构特殊性(前置性资源投入价值需长期验证)等因素影响。将采取深耕战略业务,打造韧性增长模式在内的多重改善举措。
综合成本率是衡量产险业承保盈利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产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这一财险领域关键指标,在今年上半年有着明显的优化,其中,近50家公司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支培元表示,头部公司通过费用管控、数字化理赔等手段将综合成本率压降至100%以下,直接拉动利润率。龙格也认为,综合成本率低于100%直接扭亏,30余家险企承保盈利,释放利润弹性。
不可忽视的是,“马太效应”加剧正成为非上市险企绕不开的话题。进一步来看,财产保险行业已形成显著的强者恒强格局,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盈利水平均呈现明显的集中化特征,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已突破70%。
金融监管总局7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财产险公司取得保费收入9645亿元,同比增长5.1%。
76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上半年取得不足250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意味着财险“老三家”在内的头部上市财险公司揽走了行业保费的绝大多数收入。
财险公司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维持承保盈利。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中小财险公司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应对竞争。一是聚焦细分领域,发展特色业务;二是加强科技应用,提升运营效率;三是控制业务规模,确保承保质量,避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而牺牲盈利。
“亮眼”表现能否延续
随着上半年“交卷”,非上市人身险以及财产险公司如何更好地迎接“下半场”正成为必答题。
聚焦人身险领域而言,当前,种种信号催发下,预定利率正式迈入“1时代”,行业或将在产品端、市场端迎来较大变量。根据保险业协会7月公布的数据,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的2.13%再次下探14个基点。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规则,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上市险企纷纷发布公告,工银安盛人寿在内的非上市险企也在宣布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
爱心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严格遵循监管要求,坚持开发创新健康险产品,严格执行监管利率切换的规定。
中银三星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已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计划于年内开始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
“预计传统险/分红险预定利率或下调50/25bps至2%/1.75%。”华泰证券在7月发布的研报显示,当前保险业面临较大利差损风险,持续降低新单负债成本有望缓解利差损压力。同时,预定利率下调有望提升新单盈利性和销售积极性。年初以来的寿险新单面临较大的成本收益倒挂压力,资金成本2.5%,即便30年国债的利率也仅为1.8—1.9%,传统险预定利率下降至2%后,有望改善实际的盈利能力,缓解保险公司对成本收益倒挂的担忧,提升代理人积极性,改善整体销售动能。
龙格认为,人身险方面,负债端储蓄需求延续,但中小公司转型压力犹存,盈利分化或持续。财险方面,成本管控红利延续,保费增长稳健,行业利润有望进一步向上修复。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展望,支培元认为,人身险公司预计利润增速趋缓,头部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如养老险、分红险)巩固优势,中小险企则需加速转型以缩小差距。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控制或持续,但车险竞争加剧可能挤压利润空间,非车险业务或成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