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公募基金发布公告称,为了提升旗下ETF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对旗下相关ETF产品增加券商作为做市商。增加券商作为做市商,是提升ETF产品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与手段。但个人认为,提升ETF产品的业绩(即净值)才是提升其流动性的最优解。
例如,8月1日,国联基金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与平安证券、长城证券签署的协议,自即日起,两家券商将为国联央视财经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办理场内申购、赎回等业务。据统计,仅在7月份就有40多份公告披露了类似信息,涉及永赢基金、鹏华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与国联基金一样,这些公告涉及的标的证券基本上都是ETF产品。
对于做市商制度,投资者并不陌生。早期的老三板由于不具备集合竞价交易的条件,实行的就是做市商制度。即使是目前的新三板中,做市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做市商的一大特点就是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提升标的证券的流动性。
目前,ETF产品的做市商覆盖率较高。例如,截至2025年6月底,上交所基金市场共有主做市商20家、一般做市商12家,共为746只基金产品提供流动性服务,其中拥有做市商的ETF产品有688只,占全部ETF产品的98%。深交所基金市场共有流动性服务商27家,为491只ETF产品提供流动性服务。除极少数ETF产品无做市商外,有的ETF产品甚至拥有多家做市商。ETF是一种开放式交易型指数基金,与股票等证券一样,是可以进行交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ETF的交投能与股票一样活跃。ETF产品做市商覆盖率较高,并非没有原因。总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数量多,且同质化严重。目前挂牌的ETF产品数量已超过1200只,虽然与上市公司数量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但其同质化问题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以沪深300指数为基础设计的ETF产品,目前就有31只之多。尽管这些产品的净值有所不同,但标的指数是一样的。这往往导致投资者在选择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是ETF产品也会出现清盘潮。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1日,已有20只ETF产品选择清盘。虽然ETF产品主要跟踪相关指数,但清盘现象仍然会发生。
三是ETF产品交易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活跃产品的日交易份额超过千万手,甚至有部分产品日交易份额超过5000万手;另一方面,也有众多产品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日交易份额不足百手的也比比皆是。对于这类交易活跃度极低的ETF产品,继续挂牌已没有任何意义,且存在清盘的风险。毫无疑问,这也是ETF产品需要做市商的一大因素。
做市商虽然能为ETF产品提升流动性,但如果仅依靠做市商,显然又是远远不够的。股票交易之所以活跃,与投资者主动、自发地参与交易密切相关。如果投资者不参与交易,即使某个产品拥有多家做市商,其流动性仍然会存在问题。
ETF产品的交投是否活跃,除了与标的指数、产品设计等方面有关外,业绩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市场上那些流动性好、交投活跃的ETF,往往业绩都不俗。这也与股票交易有某些相通之处。
在股票市场上,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更受市场资金的青睐,其换手率也往往不低。而业绩较差或平平的个股,除非拥有相关概念与题材,否则其交投也不会太活跃。如果ETF产品的业绩较好,自然会吸引更多资金的加盟,即使没有做市商,其流动性也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其规模也能因此做大。
因此,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提升ETF产品的流动性,与其重视做市商,不如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业绩水平更有效。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