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简称“赛迪四川”)与重庆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赛迪重庆”)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该研究以区县为出发点,对全国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
该指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区县数据为底座,通过横向对比全国五大城市群发展情况,纵向解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区县发展情况,并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前100区县,以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宏微观双视角。
研究机构表示,从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情况来看,呈现长三角城市群显著领先,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对靠后的发展竞争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在五个维度均全面领跑,尤其在创新驱动(109.693)和数智转型(110.462)上表现尤为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综合质效(102.790)方面紧跟长三角,但其在绿色生态(98.582)、数智转型(97.501)和开放共享(98.745)这三个维度上表现相对薄弱;京津冀城市群表现相对均衡,其中创新驱动(101.241)能力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排名靠后,特别是在综合质效(96.121)和创新驱动(95.648)上表现相对薄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综合质效(96.020)方面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表现相近,但创新驱动(91.339)和数智转型(94.651)成为其最明显的短板。
研究机构认为,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来看,城市群内县(市、区)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成都及重庆主城区作为核心区域,总指数相对较高,形成城市群发展的双核引擎,核心区域周边县(市、区)总指数次之。除核心区域及周边区县外,大量县(市、区)总指数偏低,发展相对滞后。从两大都市圈对比来看,成都都市圈总指数达101.341,重庆都市圈总指数为98.659。成都都市圈在综合质效、创新驱动、绿色生态和开放共享四个维度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创新驱动(102.016)和绿色生态(103.989)方面表现突出。重庆都市圈在数智转型(100.970)方面略优于成都都市圈,但在创新驱动(97.984)、绿色生态(96.011)和开放共享(98.445)三方面仍有一定短板。
研究机构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前100区县,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与示范者,是洞察区域高质量发展推进成效的关键指标与重要窗口。从类型分布情况来看,市辖区占据主导,入围数量达63个,反映出市辖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从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双核主导格局。重庆市共29个县(区)入围,成都市共19个县(市、区)入围,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从前十强分布情况来看,成都市有4个市辖区入围,重庆市也有4个区入围。
研究机构指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粤港澳等成熟城市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对“双极”依赖明显,区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协同发展格局有待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应着力释放区县发展动能,深化区域协同。一是优化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打造西部科创高地;二是以产业为核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双城带动能力,强化城市群内区县梯度培育,推动大中小城市融合发展;四是畅通内外循环,建设开放共享通道,提升成渝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功能和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