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跨界”“联动”成为了关键词。同时,地方机器人创新中心参展热情高涨,北京、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相关机器人创新中心均携区域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到场。
“近年来,多地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区域协同创新成果丰硕,产业链加速集聚,部分城市级节点已经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智能新动能’。”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部长王连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跨界联动成常态
在本届大会上,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的机器人2v2 AI足球赛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拍照。
“加速进化创业团队来自清华、字节跳动、小红书,拥有‘高科技+互联网’复合型背景,实现了产学研的联动。公司成立第一年便实现量产,目前已完成数百台机器人的交付,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超50%。公司以‘终端+系统+开发工具’对标苹果公司,打造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跨界合作的进展同样瞩目。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通用”)与深圳好饮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攻克了不同品牌机器人间的互联网通信与数据传输难题。银河通用负责人称,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机器人产业正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从封闭生态向开放协同演进。
产业链各方正在共同推动机器人商业化加速落地。展会上,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宝机器人”)带来的仿生机器人,以类似真人的丰富面部表情和自然互动,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近距离碰触。
“今年公司已获得几千万元的订单,并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机构联动。”清宝机器人创始人王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商用提速也带动了机器人产业向优势区域加速集聚。据了解,清宝机器人西南总部项目落地四川天府新区。据王磊介绍,公司将以天府新区为支点辐射西南等市场,加速推动公司自主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多场景应用落地。
区域协同共筑产业高地
在大会现场,来自北京、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机器人创新中心纷纷携带着区域产业链的最新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亮相。这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多极化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
例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现场发布了具身世界模型体系等4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与产业链企业围绕从“最能跑”到“最好用”全面进化的目标,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术持续攻坚;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则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联合企业进行机器人本体制造与供应链整合;湖北、四川等地创新中心则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在特定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深耕。
这种区域协同的态势,正有效破解以往产业布局分散、资源重复投入的难题。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运营负责人黄全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中心主要打造“三场一基地”,分别为数据采集场、训练场、实践场,并形成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将联合武汉本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以及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突破,赋能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仉尚航看来,多地创新中心各具特色又紧密联动的网络化发展,正共同构筑起中国机器人产业坚固而富有活力的“护城河”。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绳驱机器人技术负责人田蓥梅则告诉记者,创新中心集聚了一批机器人部件商、本体、算法企业,形成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从而助推机器人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各地竞相布局机器人产业,不仅是追逐一个热门赛道,更是着眼于未来产业变革的战略布局。通过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形成从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优势,从而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