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1日消息(记者冯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起草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较于2022年公布的旧版《管理办法》,新版《管理办法》删除了“个人单笔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来源或用途”的相关规定。2022年公布的旧版《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三部门表示,《管理办法》明确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强调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要与风险相适应,不得采取与风险明显不相匹配的措施;明确低风险情形简化尽职调查措施和高风险情形强化尽职调查措施等要求。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新版《管理办法》的突出特点是,针对不同的情形,措施有严有松。一方面,对低风险情形简化客户尽职调查,比如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允许金融机构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优化客户体验,降低合规成本。另一方面,对高风险情形要求强化客户尽职调查,如对于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严格、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
“特别是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未再统一要求询问并登记资金来源及用途,是在‘基于风险’原则下采取的务实措施,有助于《管理办法》更加顺利施行,也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工作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善用户体验。”董希淼说。
董希淼指出,客户尽职调查是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客户尽职调查是一项持续、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认识”客户(即进行身份识别),更要“了解”客户(包括了解客户的业务、目的、风险等)。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是落实反洗钱法有关规定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防范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也有助于满足国际反洗钱评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