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此次政策调整采用“新老划断”原则,对8月8日前已发行的相关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该政策相当于提高了这三类债券的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变化1:债市超配情绪降温
在该政策出台前,国债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一年多时间,今年开始上涨速度放缓,下半年以来调整压力渐显。Wind数据显示,7月份10年期以上国债下跌0.95%、跌幅显著超过其他期限的利率债品种。
目前,市场交投最活跃的3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年初持仓量高峰约为11万手,7月持仓量高峰约为12万手,显示市场对持续上涨后的超长期国债的兴趣并没有显著提高。
债市降温与股市升温有一定关系。随着上证综指连续攻克3500点和3600点两大关口,A股成交再度活跃,沪深两市成交在7月下旬以来持续保持在单日1.5万亿元水平。原本债市投资者普遍预期,股指会像此前运行节奏一样,快涨一波后展开调整,债市将再次体现出避风港价值,但这一次股指运行强度远超预期。股票风险偏好提升,债券投资成本增加,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机构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以债券基金为例,Wind数据显示,7月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平均涨跌幅领先其他类别的公募债券基金。当月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平均涨跌幅为0.86%,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平均涨跌幅为0.25%,短期纯债基金平均涨跌幅为0.09%,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平均涨跌幅为-0.03%。业绩示范效应会强化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增配权益资产,相应调低债券资产比重。
综合多家券商的调研快报看,长期国债两大主力——保险公司和农商行的买入力度都在下降。其中,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下滑,新增资金更倾向于高配权益类资产,保险组合的存量资金也在进行微调。农商行对长期国债的抄底力度也在减弱,未能发挥出以往农商行带头抄底,其他机构集体响应的托举示范效应。
最偏爱长期国债的保险公司、农商行尚且如此,更别提基金公司了。大量的混合型基金、固收+基金本就“脚踩两只船”,股票市场回报率提高促使大量此类基金调仓,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债市自然会面临调整压力。
2
变化2:信用债性价比提高
从债市内部看,本次税收政策调整涉及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均属于利率债范畴。利率债利息收入失去增值税免税优势,而信用债利息收入本就征收增值税,相比之下,信用债的配置性价比反而有所上升。
Wind数据显示,最近一个交易周银行理财、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保险、货币基金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均开始增持信用债。其中,货币基金从前一周的大幅净卖出转为净买入,重点增配了3年期以内的中短期信用债。保险拉长久期,增量买入行权期限为5年以上的二级资本债。银行理财已经连续三周净买入,且净买入规模持续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税收新政执行后,各类资管机构的成本都有所上调,公募基金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率虽然也由0%上升至3%,但相较于银行等其他机构的自营部门来说,税率仍然较低。此外,公募基金在利息收益和资本利得收益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本利得收益上的增值税仍拥有免税优惠,因此债券型基金仍然是投资者配置债市的理想工具。
只是在具体品种选择上,需要注意利率债配置较重的纯债基金,可能会受到各路机构调仓的冲击,而重点配置信用债的债基,则有望受益于机构调仓带来的水涨船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