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正从技术突破的“短跑冲刺”转入生态构建的“耐力长跑”。当算法创新进入瓶颈期,算力成本、数据质量与场景落地能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中国要在这场马拉松中率先撞线,不必执着于“弯道超车”,而应深耕自身优势,将“绿电+国产芯”、“数据活水”、“场景下沉”这三张“大众牌”锻造成制胜“王牌”,走出一条兼具技术突破与民生温度的特色发展之路。
算力是AI发展的“粮食”,但高昂的能耗成本与芯片供应限制,正成为制约全球AI产业的两大枷锁。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新能源优势与自主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低成本、高安全的算力供给体系。
数据中心的“西迁”战略正在重塑算力成本格局。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光伏产业园里,一排排蓝色光伏板与数据中心的散热风扇交相辉映,这里的电价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内蒙古的风电基地旁,超算中心依托每度0.2元的绿电,将大模型训练成本直接压缩七成。这种“风光富集区建机房”的模式,不仅让中国算力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更顺应了“双碳”时代的全球共识——当欧美数据中心为碳中和目标支付高额碳税时,中国的绿电算力已提前站在了道德与经济的双重制高点。
芯片自主化则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必由之路。面对高端芯片进口限制,中国企业创新推出的“积木式”芯片集群方案颇具启发: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将国产14纳米芯片组合,等效实现3纳米级算力性能,既避开了单一芯片制造的技术壁垒,又将大模型单次训练的电费从千万元级降至百万元级。这种“抱团取暖”的创新,不是技术妥协,而是产业智慧。绿电与国产芯的结合,正在创造“1+1>2”的化学反应。
数据是AI成长的“营养液”,但“数据孤岛”与“安全隐忧”的双重困境,让海量数据难以转化为创新动能。中国拥有10亿网民、4亿工业设备的超大规模数据基数,若能打通数据流通的“任督二脉”,就能为AI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打破“部门墙”“行业壁垒”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前提。上海数据交易所探索的“行业数据空间”模式颇具示范意义:医院的诊疗数据、工厂的设备运行数据、地铁的客流数据被纳入统一平台,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加密技术,实现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却又能精准管控数据流向。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数据饥饿”的痛点,又守住了数据安全的底线,让沉睡的数据真正“活”起来。
数据流通的创新实践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深圳建立的“数据要素市场”,让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充电桩运营商的数据交叉验证,大幅提升了电池续航预测精度;杭州的“城市大脑”整合公安、交通、气象等多部门数据,使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5%。这些案例证明,当数据从“私有财产”转变为“公共资源”,其催生的创新能量将呈几何级增长。中国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恰恰为这种数据流通创新提供了最佳试验场。
AI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论文与参数,而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中国最独特的优势,在于拥有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的全场景应用土壤,让AI能够在烟火气中完成从“玩具”到“工具”的蜕变。
场景下沉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在北京的社区菜场,AI摄像头通过交易数据与客流量分析,知道哪些菜品畅销、哪个时段人流密集,进而指导市场调整摊位布局、优化营业时间;在山东的农田里,农民用手机拍摄麦苗照片,AI系统能提前一周识别病虫害趋势,从而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确保农户增产增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恰恰体现了AI对生产力的实质性提升——它不必追求“高大上”的技术炫技,而是要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能用、都能用得起的“生产助手”。与此同时,场景下沉也在反向驱动技术创新。
这三张“大众牌”的落地,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既需要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又要防止无序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关键在于把握“放”与“管”的平衡艺术。期待政策有为善为,与市场结合,共同促成中国AI产业达至美好的愿景。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