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鸿承集团(简称“鸿承集团”)的莱州厂区,密封仓库里分类存放的黄金矿渣,正通过运输带进入“多级浮选富集”循环系统。曾被视作环境负担的危废经过制浆、加药活化、浮选等环节,最终蜕变为优质硫铁精矿粉。
从2013年创立企业到如今成为港股上市的黄金危废处理龙头,鸿承集团董事长刘泽铭用12年时间,带领公司在灰黑色的黄金尾矿渣中开辟出一条“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位企业家的“矿渣情结”
刘泽铭的创业史,始于对矿渣的执念。1992年进入莱州乡镇政府工作的他,本可沿着体制内的安稳路径前行,但一次偶然机会,刘泽铭赴国外考察黄金尾矿处理厂,从废料中提取有价元素的场景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咱莱州遍地是黄金,但矿渣堆成山,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作为土生土长的莱州人,刘泽铭看着家乡的矿渣堆场日益扩大,内心焦灼日益加深。2010年,他主导的黄金氰化尾渣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被立项;2013年,项目获批,他以3800万元的注册资金成立了鸿承集团,一圆自己多年的矿产创业梦。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2014年项目投产后,公司连续两年产值不达标,一度陷入发展困局。最难的时候,刘泽铭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翻遍了国内外相关的技术文献。三年技术攻坚终见曙光,2017年,公司实现黄金废渣利用量50多万吨,营收1亿元。此后,公司每年年产值、利税增速达20%。
当公司从盈利困难发展到业界领先,并于2021年登陆港交所时,有人问刘泽铭为什么为企业取名为“鸿承”,他笃定地表示,鸿承的“承”,是承环保之重,承责任之重,承担当之重。
“我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承载、担当‘做黄金危废的终结者,守护碧水、蓝天、净土’的使命,为社会的环保进阶、生态发展作出贡献。”刘泽铭说。
构建全产业链循环生态
“黄金矿渣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刘泽铭向记者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鸿承集团采用自主研发的“多级浮选+梯度富集”工艺,将氰化尾渣中硫、铁成分从40%提纯至90%以上,并严格控制重金属残留指标;硫铁精矿粉的硫回收率跃升至92%,尾矿硫含量降至5%以下,产品质量远超国家一等品标准。
刘泽铭将此项技术命名为“‘选’废为宝硫铁资源高效富集技术”。他介绍,该技术年处理尾渣达120万吨,年产硫铁精矿粉60万吨,年产值2.1亿元。同时,产出的硫铁资源不仅供应硫酸制备企业,还延伸至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成功将危废转化为高附加值工业原料,推动黄金产业减污降碳。
刘泽铭表示,单点回收不足以形成完整的资源产业链,要开掘出全新的生态战场,为此,他把目光投向了高硅浮选尾矿。
山东作为产金大省,每年产生的高硅浮选尾矿高达百万吨。这里隐藏着巨大的财富,但高硅尾矿因有价成分低、处理难度大,如何大规模高价值利用是一项技术难题。通过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平台,鸿承集团研发“黄金尾矿衍生硅源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技术,经过上千次实验,突破高硅浮选尾矿大规模利用的技术难题。
高硅浮选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也应运而生,年处理高硅浮选尾矿达100万吨,分离后的高硅质残余经特制配方转化为建筑骨料,并实现铁元素回收,彻底实现氰化尾渣“零残余”利用。
加快建设氰化尾渣全量化利用产业园
产业链的延伸并未止步于此。刘泽铭心中始终装着一个规划:要打造完备的黄金产业链,但还缺少一条链条,就是硫铁矿的高端加工。
刘泽铭认为,硫铁矿是蕴含化学能量的隐藏宝库,要把硫铁矿中的硫转化为清洁经济的资源。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在已有废酸处理体系基础上,再次创新研发高温催化制酸装备,硫铁矿经过复杂氧化工序,转化为纯净工业硫酸,其浓度稳定在98.5%以上。
鸿承集团建立的24万吨/年硫铁矿深加工项目,将硫铁精矿转化为工业硫酸,成为电子工业清洗、精细化工合成领域的抢手货。该项目还搭载“负能耗”智慧能源体系,每小时余热发电5600度,年发电量达6000万度,每年综合能耗为-22000吨标煤,形成能源自给与外供的负碳模式。
如今,鸿承集团已构建起“尾渣回收—硫铁富集—精细化工—能源循环”的全产业链,年处理各类黄金危废超120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被授予“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称号,被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展望未来,鸿承集团将持续聚焦‘黄金危废终结者’使命,加快建设氰化尾渣全量化利用产业园。”刘泽铭表示,公司正规划年产20万吨纳米硅基材料和年产60万吨低碳胶凝材料的项目,配套建设国家级固废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努力打造绿色循环产业标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鸿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