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攀升,资金与中国资产正在形成正向循环:A股方面,7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行业主题ETF,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显著回暖,机构仓位持续抬升;港股方面,截至8月11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8000亿元人民币,超过2024年全年,创历史新高,跨境ETF资金净流入数据亮眼。不过,一部分基民仍抱有谨慎观望态度,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赚钱效应进一步扩散,投资者情绪将逐步提升。
A股
多种权益类产品吸金
机构以实际行动看多后市
◎记者赵明超
上证指数站上3600点,A股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攀升。随着赚钱效应显现,资金和市场正在形成正向循环。
统计数据显示,7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行业主题ETF,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也显著回暖。与此同时,在本轮市场反弹中,机构仓位持续抬升,成为支撑行情的重要力量。
行业主题ETF受宠
ETF成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其话语权不断提升。7月以来,A股行业主题ETF吸引大量资金涌入。
从资金流向看,主要涌入三大领域:
第一,以稳健著称的红利主题ETF。此类ETF成分股多为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的蓝筹股。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7月以来,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 ETF净申购额为39.45亿元,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动ETF为30.54亿元,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为23.68亿元。此外,银行主题ETF也持续吸金,其中华宝中证银行ETF净申购额近30亿元。
第二,AI板块强势崛起,带动科技成长风格ETF备受追捧。具体来看,7月以来,截至8月8日,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净申购额为28.14亿元,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等净申购额均在20亿元以上。
第三,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反内卷”成为市场重要的投资主线,资金借道钢铁、光伏等主题ETF入市。其中,国泰中证煤炭ETF净申购额为32.09亿元,国泰中证钢铁ETF、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等均超10亿元。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行业主题ETF规模大增往往对应市场活跃度的改善,也表明市场主线共识逐步形成。2023年以来,共有三次行业主题ETF获资金显著流入:2023年4至5月,围绕消费医药与TMT;今年2至3月围绕TMT与金融地产;7月以来,市场共识围绕“低位周期修复”与“科技产业趋势”两条主线。
主动权益类基金走强
在市场整体走强的背景下,主动型基金也迎来回暖。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平均收益超14%,多只产品年内净值翻倍。另外,数百只产品复权单位净值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基金赚钱效应显现,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市场显著回暖,“10亿基”频现。7月以来,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10亿元。其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发行规模为24.61亿元,这是今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多只新发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抢抓建仓时机。近日,易方达价值回报混合基金、泰康资源精选股票基金、兴业科技创新混合基金、汇丰晋信港股通核心资产股票基金等均宣布提前结束募集。
第二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也在陆续开启募集。业内人士认为,在首批产品的示范效应下,第二批发行有望驱动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市场进一步向上。
在新发基金火热的同时,绩优基金批量限购。7月以来,已有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基金、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混合基金、诺安多策略混合基金、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基金等超30只绩优产品宣布限制大额申购。
机构真金白银看多后市
在反弹行情中,机构仓位持续抬升。信达证券数据显示,主动权益类基金仓位连续3周上行。其中,截至8月8日,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约90.55%,较8月1日上升0.21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约87.03%,上升0.19个百分点。
对后市的坚定看好,还体现在机构真金白银入市的行动中,头部公募大手笔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
8月11日,南方基金公告称,基于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于近期陆续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产品,合计投资金额将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南方基金表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与韧性,是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石。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中国宏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共同构筑起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而且,中国股市处于全球市场的“估值洼地”,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布局良机。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后续更多增量资金可期。“短期来看,A股向下有底,市场整体风险不大;中长期来看,市场情绪乐观,核心逻辑是无风险利率不断走低,股债性价比保持高位。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权益资产的吸引力优于债券、房地产等,有望不断吸引长期配置资金流入。此外,政策有望持续发力,甚至可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力度。总体来看,A股市场的活跃度、风险偏好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海富通基金基金经理周雪军说。
在富国基金看来,随着市场赚钱效应不断显现,在政策鼓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存款、理财收益率持续降低,将推动“居民存款搬家”,市场有望持续迎来更多增量资金。
港股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生变
把握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红利
◎记者马嘉悦王彭
一场从美股到港股的全球资金迁徙潮正在进行,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青睐与日俱增。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跨境ETF资金净流入额排名前十均为港股产品,多只美股ETF则出现资金净流出。此外,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多家百亿级私募目前重仓港股,同时轻仓或清仓美股资产。
“美元走弱下,全球资金开始重构资产配置逻辑,而港股作为投资中国的‘桥头堡’,正成为海量资金的‘新宠’。”业内人士称,随着中国科技、消费、创新药等产业逐步展现全球竞争力,坐拥众多中国“新核心资产”的港股,吸引力将越来越强。
“钱潮”奔涌向港股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8000亿元人民币,超过2024年全年的7470.17亿元,创历史新高。
跨境ETF的份额变化也显示出资金偏好的明显转向。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跨境ETF资金净流入额排名前十均为港股产品。其中,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以322.42亿元资金净流入额位列榜首;工银瑞信港股通科技30ETF和广发港股通非银ETF分别以164.14亿元、107.42亿元排名第二、第三。此外,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景顺长城港股科技50 ETF、易方达香港证券ETF等港股相关产品也在前十名中占据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跨境ETF净流入额排名前十的产品中,半数为美股产品。其中,景顺长城纳指科技ETF和嘉实纳指ETF全年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63.5亿元、55.85亿元,排名第一和第三。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多只美股ETF还出现资金净流出的情况。具体来看,截至8月8日,华安纳斯达克ETF、南方标普500 ETF、嘉实纳指ETF资金净流出额分别为10.66亿元、7.79亿元和6.39亿元。
内地资管龙头也大手笔布局港股。
“目前组合没有美股持仓,重点配置了港股和A股资产,尤其是港股仓位较重。”北京一家知名百亿级私募透露。
该私募称,经过前些年的快速上涨,美股估值处于相对高位。与此同时,美元指数的走弱导致全球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出,美股公司的研究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公司今年上半年逐步降低美股仓位,目前仓位集中在港股和A股。
记者获取的一份知名私募旗下产品月报显示,截至7月底,该产品持仓中港股占比高达47.1%。另据渠道人士透露,另一家知名私募港股仓位在七成左右,美股仓位较低。在景林资产看来,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融资规模全球第一是一个重要信号,这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持续提升,重新回到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和投资中国的“桥头堡”,叠加大量南下资金的涌入,港股行情支撑力十足。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生变
海量资金涌向港股背后,全球资产配置逻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据FXTM富拓特约分析师黄俊统计,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累计下跌超13%。
“若美联储于9月宣布降息,美元指数可能进一步走弱。由于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美股和美债实际价值也在同步缩水。这种背景下,资本对美国资产的兴趣和信心减弱,甚至出现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出的现象。”黄俊说。
反观港股市场,黄俊称,自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以来,港股市场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流动性萎缩。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近四成港股个股陷入“零成交”或“低成交”的困境。作为典型的离岸市场,港股走势始终与美联储货币政策高度联动。随着2024年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市场流动性预期显著改善,推动港股开启反弹行情。
景林资产认为,目前香港股市已形成较好的赚钱效应,整体震荡向上的趋势基本形成,板块之间的轮动也比较健康。目前,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强。
大量优质资产上市,整体估值处于合理甚至低估区间,也是机构布局港股的重要原因。
“大量优秀的新经济公司在港股上市,且过去几年港股市场出清较为彻底,公司质地好、价格够便宜是本轮行情走强的重要因素。”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成果逐步显现,优质资产加速上市,港股将成为投资“重镇”。
日斗投资董事长王文表示,应高度重视香港市场,这里汇聚了大量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等新经济代表公司。今年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回流香港市场,但从绝对值来看,全球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比例仍然很低,未来增量资金涌入将成为港股行情的重要支撑。
寻找中国“新核心资产”
资金瞄准了港股哪些机会?从数据来看,科技板块仍是机构普遍看好的投资主线之一。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收盘,今年以来成交额排名靠前的5只港股标的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美团-W和中芯国际。
海富通基金经理助理王宁宁表示,截至8月7日,港股通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3.8倍,处于近10年较低分位点。以风险溢价衡量,美股风险溢价接近零,恒指预测市盈率约11.4倍,相对10年期中债风险溢价约7.5%,相对美债约4.5%。这意味着,港股科技股仍然被低估,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安全边际。
新加坡私募毕盛投资也对港股科技板块兴趣盎然。该私募基金经理王康宁透露,目前投资组合广泛分布于互联网、半导体、软件等行业。
红利与新消费板块亦是机构盯上的港股优质资产。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高股息标的,大麦娱乐、小米集团等新消费标的均成交活跃。
景林资产认为,在国内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港股市场高息资产吸引力较强。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悦己消费的需求明显增加,相关机会有望持续涌现。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港股通净买入额最大的行业为金融、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均超1000亿港元,金融板块更是超过3000亿港元。
“中国的产业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向上周期已开启。可以说,中国‘新核心资产’正在崛起。未来,随着港股上市制度不断优化,优质中概股加快赴港上市,中国优秀公司会吸引全世界目光,港股稀缺资产将‘活水不断’。”王宁宁称。
基民
期待赚钱效应持续
更多资金有望入市
◎记者朱妍
近期A股持续活跃,机构资金持续加仓入场,市场信心显著回升。然而,不少基民仍抱着“观望”态度。一位基金销售平台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7月该平台注册及新增交易客户数变化不算明显。
从历史情况看,基民在市场走强早期,往往呈现类似的谨慎,这为判断当前的市场阶段提供了参考。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预计,当上证指数达4000点时,才会有大量的基民资金涌入,目前处于较好的布局阶段。
市场暖意渐显基民却仍“观望”
7月以来,在赚钱效应带动下,A股开户数同比大增,两融余额也创出近10年新高。与此同时,基民资金是否也有类似变化?
近期,记者从一家知名基金销售平台处获悉,7月该平台的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小幅增长3%左右,但注册及新增交易的客户数变化不算明显。
沪上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机构资金较早入场,包括“国家队”、险资等,推动了本轮行情上行。随着市场走强,近期两融余额也创出近10年新高,意味着杠杆资金加快入市,一些风险偏好较高的股民加速进场。但是,尚未观察到基民资金大规模入场。
还有机构端人士近期透露,部分银行客户持有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逐渐回本或小有盈利,但该类基金却频频遭遇客户赎回。
“在市场走强初期,主动权益类基金往往会出现规模‘不升反降’的情况。不过,若产品能在约两个季度后持续获得阿尔法收益,投资者的信任度会逐步提升,基金规模也会扩张,并助力市场的进一步走强。”猫头鹰基金研究院联席总经理姜山分析称。
对标历史行情类似走强前期
从历史情况看,在市场上行初期,基民往往谨慎观望。
2019年至2020年是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的时期,公募基金规模由此实现大规模增长,大量增量资金借“基”入市。然而,这种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金公司研究部统计年度基金规模内生增长率(在不考虑外部因素情况下,仅因投资者认申购、赎回行为带来的基金规模变化率)发现:2019年权益类基金的内生增长率较2018年有所下降,随后于2020年大幅增长,并在2021年回落。其中,随着主动权益类基金获取阿尔法能力的显现,资金逐渐偏好于主动型产品,2020年被动型产品占权益类基金的比例较2019年下滑7个百分点。
“从基民入市节奏来看,现在有点类似于2019年,不少基民还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上述基金经理说,从盈利来看,虽然上证指数已站上3600点,但上涨过程中,银行板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力,而普通投资者的赚钱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一般而言,在市场走强的中后期,股民和基民都会出现很强的赚钱效应,但目前的获利群体还集中在机构端。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轮行情可能处于较早期阶段。
关注两大方向把握市场机遇
对于后市,基民比较关注哪些机会?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8月投资者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创新药与AI科技。
今年5月,“BD爆发”与临床突破为中国创新药企业赢得全球认可,引爆创新药的第二波主升浪。受益于此,重仓创新药的产品领涨权益类基金,并出现多只“翻倍基”,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发起等。亮眼的业绩,让创新药板块成为上述调研中投资者最看好的投资方向,投票占比高达42.7%。
AI科技是投资者关注度第二的投资主线,投票占比达到32.3%。实际上,AI领域也是不少基金经理看好的中长期投资方向。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联席总经理李文宾认为,AI投资要着眼长期产业革命周期。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多模态将是未来1至2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重点突破领域,算力需求将面临井喷。因此,一方面可重点关注算力芯片设计及制造、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光模块、PCB(印制电路板)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在大模型和应用领域关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个人助理、AI+教育或安全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