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2 02:40:20 股吧网页版
人才称号仍深度捆绑项目资源和个人利益 科研领域以“帽”取人何时休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帽子”治理写入其中,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彰显国家重塑科研生态的决心。

  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各部委、地方、高校推出的各类大小“帽子”,仍是科研人员头上的“紧箍”。“帽子”不仅象征荣誉,更异化为学术晋升、资源分配的首要标准,导致部分科研活动围着“帽子”转,而非科学问题本身。

  资源差距巨大

  科研人员“不得不争”

  “45岁危机”在科研圈广为流传,许多人才计划对年龄设限。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获得各类创新人才计划,是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45岁之前,不少科研人员都在想怎么能拿到‘帽子’,而不是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有意义的课题。”天津一家科研院所的专家说,如今前脚后脚都是“帽子”紧逼。“现在连45岁后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了,是因为前后都有别的‘帽子’在招手。”

  “帽子”作为荣誉性称号,是国内学术界对人才称号的俗称,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帽子”逐渐与薪酬待遇、职称、科研资源深度捆绑在一起,演变成资源分配和评价的“金”标准,甚至是驱动一系列学术利益的核心工具。

  科研人员在黄金期疲于奔“帽”,源于“帽子”关系重大。业内普遍共识,一旦评上高级别“帽子”,资源就会大量涌入,而普通科研人员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为了追求“帽子”而放弃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方向。

  “有帽子”与“无帽子”导致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资源差距被拉大。学者戴上高级别帽子后,不仅意味着学术权威,还更有机会获得更多项目资源、更好科研条件。相比之下,普通教授或青年学者则面临资源不足、申报难度大的窘境。

  “现在帽子就是通用粮票。”武汉一高校受访者说。“帽子”与太多利益强关联,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其作用有偏离初衷的倾向。甚至,有些科研人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帽子,还要考虑“隐形帽子”。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无奈地说,申请一些项目,除了看基本条件,自身实力和所在团队平台非常重要,也得看带头人有没有院士等大咖,潜在“帽子”竞争也很激烈。

  近年来,有关部门也尝试为“帽子热”降温。国家基金委将“杰青”“优青”更名为A、B类项目,意在弱化人才标签,破解长期存在的“帽子化”问题。此次调整强调项目属性,弱化人才属性,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质。但基层科研人员反映,新基金项目名称改了,评选标准仍然没有变,降温效果有限。

  基础研究受冷

  学术会议“混圈子”

  为了争取这些所谓的“帽子”,部分科研人员各显神通,出现各种怪象。

  ——基础研究受“冷遇”。在一些单位“帽子”是重要考核依据,导致有的青年学者过度追求短期内可见的学术成果。热门领域容易发文章、拿经费,一些高校和教师就会集中资源和精力追逐热门,却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导致科研浮躁。“锦上添花的多,原创性研究少,坐不住冷板凳。”部分受访者说,长此以往,不利于解决“卡脖子”问题。

  ——学术风气扭曲。“唯帽子”导致很多人为了多发论文、多接课题增加履历,变得“迫不及待”。比如在某阶段有了科研进展后,明明可以走下去,却要“赶时间”结束课题,“灌水”发文章,科研变得“功利化”;或是在非本专业领域发表低质量甚至虚假的论文。还有受访的高校青年教师坦言,精力放在“帽子”上,对教学的投入自然也就跟不上。

  ——价值导向偏离。“我们很多老师,不是在被评选,就是在评别人的路上。不是在申报,就是在升迁。”湖北一高校原负责人说,国内的学校同仁在一起交流,聊的就是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杰出青年,拿了多少项目,可见“帽子”攀比之风盛行。

  一些青年学者为获评,精力用于“功夫在诗外”——与大咖搞关系、频繁参会作报告,以寻得“圈内”支持。一些学术会议更多成为社交场所,学术交流反而弱化。

  完善评价体系

  让“帽子”回归荣誉本质

  “帽子”治理,治理的是“帽子”的异化问题,其本质是对科研生态的重塑,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天津一家科研院所相关负责人建议,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转变现有的单一考核模式,减少对人才称号的过分依赖。针对不同岗位和学科特点,制定更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例如,对基础研究学者,应注重原创性和长远影响;对应用研究者,应重点考量实际成果的转化价值。构建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单纯发论文、认头衔、看“帽子”等单一评价的局面,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不拿帽子与资源挂钩。有受访者认为,国家基金和高校资源分配中,应降低“帽子”的权重,转而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帽子”持有者与普通学者的竞争设置平等门槛,以减少资源分配的两极化。

  ——社会层面给“帽子热”降降温。东北某高校青年教师称,高校的排名不应把有多少“帽子”作为评价标准,社会上应形成给“帽子”降温的氛围,让其回归荣誉称号本身。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北京某央企一名研发工程师提出,不同行业的人才培养与成果产出周期差异明显,比如航天与地面通信业;不同领域的科研目标导向迥异,比如高校侧重理论或技术突破、企业更关注成果转化与规模推广。人才评价和选拔应体现灵活性,避免“一刀切”导致拔苗助长或同维度内卷。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