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城市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困境:人流货流川流不息,却如同指间流沙,创造了热闹景象,却难以转化为扎根本土的繁荣。当一车车从口岸通关的新鲜水果,不再直奔远方市场,而是拐进本地加工厂,这个微小的转向,映照着边境城市发展思路的更新——从流量焦虑转向“留量”培育。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壮大经济根系的关键。口岸的天然流量,唯有经过产业转化才能沉淀。做法是在流量入口处布设适宜的产业:进口原料不再匆匆外运,而是就地加工增值;边民互市的小额贸易,借助落地加工延伸出产业链条……这种加工环节本地化,不仅创造了利润,增加了就业与税收,更让流量转化为滋养本土经济的活水。
产业能聚人,城市须留人。若口岸城市缺乏生活温度与归属感,人才的驻留终难长久。许多边境小城正经历从“驿站”向“家园”的蜕变——补齐教育医疗的民生短板,点燃商贸街区的市井烟火,提供体面的就业和舒适的环境……说到底,都是让口岸城市变得更宜居、更有归属感。城市功能的完善如同吸铁石,将流动的人力资源变为稳定的人力资本。
流量依然是口岸城市的优势,是源头活水。唯有持续做强口岸的基础功能,才能为产业扎根与城市繁荣提供不竭动力。这需要三管齐下:提升“硬联通”效率,让大桥飞架、铁路延伸,消弭物理阻隔;优化“软联通”规则,推进通关便利化、边检智能化,不断改革降低制度成本;构建“网联通”体系,畅通数字贸易、共享跨境数据,让线上交易与合作跨越地理边界。口岸功能的升级,既能增大流量基数,更能提升其转化为“留量”的效率,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停留创造先机。
口岸城市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地理枢纽的天然优势,唯有通过系统改造才能转化为真实的经济价值。当政策措施精准引导、产业项目扎实落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张将“匆匆过客”变为“扎根价值”的坚韧网络便会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