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振兴。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地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了解到,福建、广西、黑龙江等地已出台森林“四库”建设方案,实施专项改革试点,推进林业绿色金融创新,探索依托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新路径。
日前印发的《福建省开展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方案》提出,建设“蓄水林”,通过退化林修复、成过熟林更新、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蓄水固土能力;打造“固碳林”,通过科学营造林,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培育“用材林”,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木材质量和产量;
同时,壮大“食物林”,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系列森林食物,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发展“联动林”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金融”等联动产业。
福建省还将实施一批国土绿化、国家储备林、生态保护修复、林业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提升质量。吸引“地、种、机、技、数、钱、法、人、文、制”等各方面要素投入,特别是完善林地基础设施,加强林业种苗等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林机装备,提升林业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根据建设方案,到2030年,福建全省实现森林蓄水量达35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8.5亿立方米、森林食品量达390万吨、植被碳储量达5.12亿吨、林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摄影/章轲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林业产业高地,集体林地面积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60%、林地面积的91%以上。广西组织在南宁市、玉林市、河池市等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在武鸣区、邕宁区等26个县(市、区)分类实施林权确权登记、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管理、产业促农增收、林业金融创新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
广西林草部门介绍,将推动“林板家”“林浆纸”“林文旅”“林种(养)加”“林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2024年,广西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林草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带动93个集体林重点县林农年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
此外,广西还优化“资源打包、市场运作、项目经营、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林农、村集体参与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林票合作经营总额达到1.17亿元,惠及林农1.59万户。截至目前,广西全区林业贷款余额达1455亿元,同比增长14.4%。
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曾长期面临因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总量缩减、林地生产力退化困境。近年来,黑龙江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探索出“人工水落混交林大径材培育”“人工杨树低效林改造”等17种典型模式,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
依托富集的森林珍馐资源,黑龙江省还评选出27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组成“九珍十八品”名录,将白桦树汁等重点品类作为产业攻坚方向。自2023年品牌发布以来,已有129家企业的307款产品入选品牌阵营。
江西省林业局介绍,吉安县立足森林“四库”功能,推进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财农信贷通”贷款14宗、贷款金额991万元,2024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3亿元。
此外,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也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产“林粮”2000万吨,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森林碳储量达到10亿吨的总目标。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发展森林食物,既能做大森林“粮库”,又能充实森林“钱库”,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