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是“网红”的,又是孤独的。它的“网红”,来自它的孤独。越是孤独,越是“网红”;越是“网红”,又越是孤独。
比如近日,胖东来新店2%招聘岗位(约20个岗位)拟面向刑释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它的特立独行,甚至引来炒作质疑。
8月10日,胖东来发布说明回应称,此次招聘刑释人员,是基于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同时也倡导社会对刑释人员不歧视、不带有色眼镜,让他们能够被社会善良宽容地接纳,拥有平等的尊严、人格和追求生命幸福的机会及权利。
显然,胖东来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但情况可能不是那么乐观,胖东来还在唱着“独角戏”。
为什么是胖东来
客观地说,公众对于刑释人员有着刻板的印象和深刻的成见。这种印象和成见,非一日之寒,也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
就拿胖东来这次招聘来说,满屏的热搜话题是什么?
“胖东来招聘服刑人员”“胖东来招聘服刑人员顾客该支持吗”“胖东来招聘服刑人员需平衡善意和安全”“招了服刑人员的胖东来你还敢去吗”……乍一看,还以为监狱可以联网,在押服刑人员在胖东来上班。
危言耸听的背后,是普遍的安全焦虑。
胖东来愿意给刑满释放人员机会,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孤立的商业决策。它契合胖东来一以贯之的品牌理念——爱和自由。基于这种品牌理念,胖东来推己及人,而至不同的社会群体,包括刑满释放人员。
按照于东来的说法,胖东来一直希望用爱心来管理和对待员工,并已逐渐形成制度。如果上级在工作中对下属发脾气或者呵斥下属,将罚款4000元到10万元不等。
胖东来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委屈奖”,员工工作期间被无故指责,补偿5000元以上;被辱骂,补偿10000元以上;被打,补偿30000元以上。同时,还追究当事顾客法律责任。
另外,为员工配备空调服、基层月薪近万元、员工每年有150天到180天的假期……这一切的结果,是员工流失率只有微不足道的0.94%。
而令人佩服的是,胖东来对员工越好,它的生意就越旺,流量就越大,收益反而更高,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品牌价值驱动模式。同时,内部的高效管理消化了推高的人力成本。
胖东来敢于给刑满释放人员机会,是因为它站在道德高地,相信爱和自由的品牌价值观,可以战胜消费者对于刑释人员的不安与忧虑。而基于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可以给予员工足够的薪酬,稳定军心,消解非分之想。
它有这样的底气和勇气。
胖东来也相信,它的这套人性化经营理念和优渥待遇,可以让刑释人员充满忠诚度和归属感。那些曾走过弯路的人,一旦获得重塑人生的机会,可能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感恩与勤奋。
这是人力资源重构的另一种商业智慧。
只有一个“胖东来”
可惜只有一个胖东来。
就像很多商超学胖东来最后都学不到家,对于更多普通的企业,它们可能也不敢冒着类似的道德风险,去违逆公众心理。
凝视胖东来的招聘启事,它已然成为社会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这2%戳中了社会的“信任恐惧症”,也让刑释人员就业难、回归难的社会问题摆上桌面。
什么是刑释人员?顾名思义,指服刑期满且刑罚执行完毕,依法解除监禁回归社会的公民。其核心特征是刑罚终结、身份恢复,除非法律限制,他们的权利与其他居民平等,包括就业权利的平等。
然而,刑释人员走出有形的高墙易,走出无形的高墙难。
统计数据显示,70%刑释人员因“前科标签”被职场拒之门外,三年内再就业率不足40%。他们并没有从无形的高墙中,获得彻底的“释放”。
刑释人员的就业,由此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刑释人员不能充分就业,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损失;另一方面,刑释人员不能回归社会,成为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
研究揭示,刑释人员再犯罪率与其就业状况存在紧密关系。当合法谋生之路被堵死,重蹈覆辙的阴影便悄然蔓延。
因此,当社会以安全之名将他们边缘化,实际付出了更大的安全成本。
胖东来的“2%实验”,不止是20个人的新生机会,本质上是对制度性缺口的填补,是为整个社会风险系数做减法。应该感谢胖东来,将这个社会问题挑明,引发社会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种珍贵的商业文明表达。
呼唤更多“胖东来”
但全面解决刑释人员的就业问题,仅有一个胖东来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更多的企业“接力”。
胖东来为此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价值的样本。其“分阶段、强管理、重转化”的策略,既是对法律底线的尊重,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务实探索。同时,善意的底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商业哲学,前提则是精密的人力资本管理。
它还需要政府与企业合力,共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当前刑释人员就业帮扶,多停留在“政策号召”层面,缺乏精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设计,相关部门需扮演“资源整合者”角色。比如,对接收刑释人员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激励,司法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心理支持与技能培训,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它还需要制度与民心共振,消除社会的安全担忧。
公众的心理高墙,本质是对“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焦虑,可以通过“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的双向沟通机制破解。当制度为善意兜底,社会用行动替代质疑,包容将不再是“少数人的勇敢”,而成为“多数人的自觉”。
如此,“制度创新”激活社会资本,“商业向善”重构竞争力,“包容之心”拆除偏见藩篱,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消除社会对刑释人员的无形高墙。
如此,才能建立和完善支持刑满释放人员的再就业机制,推动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这方面,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提供了他山之石。比如,挪威监狱系统将再犯率压至20%左右,远低于欧美60%~70%的普遍水平,其核心正在于全社会对“重生之路”的支撑,其刑释人员就业率高达70%以上,社会接纳成为坚固的安全护栏。
善意2%,文明100%。对“改过自新者”接纳的程度,是丈量社会健康与韧性的标尺。让刑释人员获得彻底“释放”,亟待更多“胖东来”接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选择,照亮更多人的重生之路。
在这件事上,胖东来不能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