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磊通讯员曹学敏实习生武维娜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内,收藏了当年报道“合唱团出国宣传”的报纸。(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提供)
8月12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内,不少市民游客,在一块“合唱团出国宣传”展板前,久久驻足观看。
88年前,一支民间音乐团体,从武汉启程,远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争取侨胞对国内抗战的支持。
它就是武汉合唱团,抗战期间唯一一支赴国外宣传抗日、义演募捐的音乐团体。他们感动激励了无数侨胞齐襄义举、慷慨解囊,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从武汉到南洋,用歌声唱破硝烟

武汉合唱团团员合影。(《赤子丹心——武汉合唱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掀起全面抗战的热潮。
上海沦陷后,武汉一度成为内地的文艺“心脏”。从上海、平津和东北等地来的大批文艺工作者,陆续汇集武汉三镇。在他们带动下,歌咏队等各类进步文艺社团如雨后新芽般滋长。同年11月,作曲家江定仙、刘雪庵等联合音乐教师黄椒衍发起成立武汉合唱团,并吸收了由演奏家夏之秋、歌唱家周小燕所组织的两支歌咏队,人数超70人,成为当时武汉最受瞩目的歌咏团体之一。夏之秋任武汉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团员有银行职员、音乐教师、青年学生。
1938年,随着战局变化,武汉危在旦夕,夏之秋与团员几经商议,决定赴南洋宣传抗日。临行前,夏之秋见到了时任中共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在董必武指导下,夏之秋与香港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并获得资助。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也对他们进行了嘉奖。
“这一走便是一年零七个月。”夏之秋女儿夏兰青回忆说,1938年9月,“武汉合唱团”一行28人从武汉启程。出国前,合唱团途经广州、澳门、香港,出国后,足迹更是遍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城市、海港和渔村,约有21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共为国内抗战筹款230万元叻币(相当于当时的230万美元,可购买200架军机),筹款全部由华侨领袖陈嘉庚所主持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保管,转赠国内支援抗战。
歌声传递力量:侨胞与祖国心跳相连

南侨总会欢送武汉合唱团留影。(1939年,前排左7为陈嘉庚)。(《赤子丹心——武汉合唱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为国而歌,声动南洋的武汉合唱团,唤醒了无数侨胞的家国心。时至今日,事迹仍在南洋广为流传。
1938年初,陈嘉庚通过南侨总会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在武汉合唱团的感召下,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200名华侨机工,响应号召奔赴抗战前线。1939年8月12日,武汉合唱团在马来西亚巴生港举行歌咏会为南侨机工送行。
为歌颂机工勇赴国难的精神,1940年1月,在霹雳华人接生医院筹款专场演出上,合唱团首次演唱《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歌》,并将之作为常备曲目之一。
1980年11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第二次访问中国时,特地提出去武汉走一走。原因是,四十几年前,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有一天从广播中听到:有一群青年从武汉来到东南亚演唱抗日歌曲,为抗战募捐。
在那些澎湃的歌声里,年少的李光耀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不屈的生命力。
“武汉合唱团在马来西亚的巡演,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珍贵记忆,父辈们每次提起都满怀敬意。”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活动家、武汉跃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廖宗明说,自己从父辈那里听到武汉合唱团在马来西亚巡演的故事,一直铭记于心,希望更多人能知晓这段难忘的历史。
穿透时空:“南洋星火”至今未灭

雪兰莪煤炭山华侨欢迎武汉合唱团留影(1939年9月11日)。(《赤子丹心——武汉合唱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在中国抗战史上,武汉合唱团留下了光荣的一页。
1940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国际局势都非常紧张,武汉合唱团不得不结束了在新马地区1年零7个月的巡回演出,期间共巡演266场。
“同一时期,除了武汉合唱团,还有中国救亡剧团、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南星琼剧团等文艺团体在南洋地区活动,这些团体通过话剧、戏曲等演出形式宣传抗日,募集资金支援祖国抗战。但无论是从募捐金额、跨度时间还是演出场次来看,武汉合唱团都。”长期关注武汉抗战音乐史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莉说。
武汉合唱团演出的一系列抗战歌曲,也被列入历史歌曲名作而载入史册。《思乡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保留曲目;《歌八百壮士》选入了台湾小学音乐教材,并成为台湾拍摄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卖花词》在新马一带继续传唱;《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也是中央乐团合唱队的保留曲目之一。这些抗战歌曲,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至今感染着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