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1年由近代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以来,从首台5000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到如今火电及新能源权益总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南通天生港发电公司在百年风雨沧桑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南通天电与国能龙源环保合作成立综合能源企业南通天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引领的逐绿向新之路。
深挖存量:压缩空气
2021年底,压缩空气一期项目正式投运,构建起“核心用户+增量补充+分散小户” 的三级用气梯队:以全时段连续用气的纺织行业“常青藤”江苏大生集团和国内最大的单丝制造商新帝克为稳定基础,中集集团3家子公司为增量支撑,辅以多家小用户灵活补位。
该项目运营成效显著,2022至2024年供气量持续增长,分别达4.46亿Nm³、5.26亿Nm³、6.08亿Nm³,成为区域能源服务的口碑标杆。基于一期成功实践,2023年聚焦区域内集成电路、船舶海工等产业,以国产封测龙头通富微电为核心用户,中远集团等船舶海工企业为补充,启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预计投产后年供气量达16亿Nm³,跃居江苏省集中供应压缩空气规模榜首。
首创基于“五位一体”多能联供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用户侧响应示范项目,重塑能源供应模式。该项目为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头部企业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供热、供气、供电、充电桩运营、售电“五位一体”的多能联供能源供应体系,每年为其提供73万kWh光伏绿电、8800万Nm³压缩空气、1.8万吨蒸汽、2300万kWh电力及充电桩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成为负荷聚合商,与中集安瑞环共同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依托压缩空气、供热、充电桩、光伏等可调负荷及中集安瑞环的错峰生产对电网“削峰填谷”。这一创新模式以“打破壁垒、高效协同”的核心逻辑,用交通、能源、信息“三网融合”的紧密衔接,打破了传统能源供应的单一性,将能源供应的“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该项目入选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2024》,获中国公路学会“2025年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中集环科获评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
拓展增量:交能融合
南通天电率先在中国第一座刚柔相济的组合型桥梁润扬大桥投运光伏项目,攻克展览馆与光伏设施一体化技术难题,让交通枢纽成为分布式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投运的江苏苏州沙溪服务区光伏项目作为江苏省内单体最大的服务区光伏工程,通过“光伏休憩科普长廊”打造展示绿色能源与生活出行场景融合的科普窗口,成为“网红打卡地”;正在规划类似收费站、服务区等小型交通商业场景布局“分布式光伏+冰蓄冷+相变蓄热” 能源供给模式,精准匹配服务区用冷、用热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提升质量:零碳园区
围绕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港闸经济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配套能源项目,正是积极探索由低碳向零碳转型升级的集中实践。一方面,依托现有资源禀赋提供电、热、气、水多能联供,叠加售电、能效分析、设备运维等综合服务,形成 “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管控园区能源流、信息流,实现 “源网荷储”精准匹配,推动能源全环节高效协同。另一方面,聚焦用户深度低碳需求,提供绿电、绿证、余热回收、生物质气化炉供热等服务,伴随园区产业升级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打造绿色转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