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将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免费的背后是一份财政补助账本。
中央财政分担了补助的大头,中央财政资金的结构甚至发生了变化。财政部网站8月11日发布修订后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修改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的用途,原有用途改为“支持学前教育扩优提质”,新增“落实学前教育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用途。预算资金将大幅增加。
各个省份享受的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配套补贴规模不同,通过梳理收费和在园儿童人数的规模可以发现,广东、山东、河南等学前教育大省份的适龄儿童,将享受更大的政策“礼包”。
免费学前教育是一件民生实事,地方财政应该克服困难,加强保障,并借此机会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对国家和政府责任做“加法”
8月11日,财政部网站发布修订后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与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相衔接。
《办法》增加“落实学前教育免保育教育费政策” 用途,规定“免除符合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保育教育费水平给予相应减免” 。
在此之前,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支持地方补足普惠性资源短板,支持地方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支持地方巩固幼儿资助制度,支持地方提高保教质量。
《办法》修订后,这四个方面的用途依然有效,合并为“支持学前教育扩优提质”。这也说明,免保育教育费补助将是一笔增量资金。
在8月7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质上是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支出转换为政府来承担,是对家庭教育支出做“减法”,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政府责任做“加法”。
那么,免保育教育费将增加多少财政补助,占以往资金多大比例?
中央层面,财政部信息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预算均分别为250亿元。全国层面,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万亿元,其中学前教育经费为3150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8月7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介绍,免除保育教育费后,经测算,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大约是200亿元。也就是说,2025年学年或增加支出400亿元。
即便按中央分担50%计算,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也将增加约80%;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则将增加约13%。
可见,实行免费教育后,将显著增加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但对全国整体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冲击有限。
财政投入跑赢家庭投入
我国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保育教育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免除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家庭负担减轻的“体感”如何?
北京市一名幼儿园儿童的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的大女儿几年前读幼儿园时,赶上了民办幼儿园转型为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从之前的每月3000元变为与同类型公办幼儿园收费一样的750元。如今,她的二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将在大班阶段再次免掉750元保教费。“对于家庭来说,获得感很强。”
不过,目前一些地方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涨价,这是否会削弱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带给家庭的获得感?
比如,江苏省新沂市近日发布公告,拟将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基准价格调整为省优质园390元/月、市优质园270元/月、合格园200元/月。新沂市现行的保教费标准是2017年制定的,分别为省优质园300元/月、市优质园210元/月、合格园150元/月。
广州市2024年调整了公办园保教费,其中,规范幼儿园每月823元,示范幼儿园每月995元。此前,广州市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标准是2012年制定的,价格在每月365元至1285元之间。
保教费调整在所难免,但家长看到的是保教费提高了,看不到的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增加了。
郭婷婷在8月7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介绍,据统计,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2013年为862亿元,到2023年增长到3150亿元。而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幼儿园学费2013年为756亿元,到2022年增长到2001亿元。

全国幼儿园主要办园经费情况单位:亿元,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可见,学前教育国家投入的增幅超过了家庭投入的增幅,且两者之间的绝对值差距越来越大,总体上,家庭用有限的涨价享受了更好的学前教育服务。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易指出,近年来,我国通过增加公办园学位、扩大普惠园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家庭成本分担机制等系统性措施,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成了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广东是免保育教育费红利第一大省
免保育教育费也需要地方财政投入经费,哪些省份给当地家庭送上了“大礼包”?
通过梳理各地幼儿园保教费收费规模(最近数据年份为2022年)和2025年大班在园儿童人数(可通过2023年入园人数估算),可以粗略了解各地免保育教育费补助的格局。

可以发现,广东、山东、浙江、河南、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的幼儿园保教费收费规模较大,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广西、云南、江苏、四川、浙江、安徽的大班在园人数较多。
广东是当之无愧的免保育教育费红利第一大省,直接原因是当地在园儿童人数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2023年入园人数超百万的省份,且高达139万人,比第二名山东多71%。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到广东安家就业,他们的孩子留在身边进入幼儿园。
由于经济较发达,广东各地幼儿园保教费相对较高,比如,深圳公办园每月保教费为840—1008元,广州为823元、995元,在一线城市里,都高于保教费为200—900元的北京,以及125—700元的上海。这也意味着,广东符合条件的家庭享受的免保育教育费补助将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根据各地幼儿园收费规模和在园人数得出各地学前教育家庭投入负担差异。这是因为各地幼儿园收费标准复杂,既与省级、市级、示范、合格等不同层次有关,也与公办、公办性质、民办普惠性、民办营利性等不同性质有关,还与城市、乡镇、农村等不同地区有关,此外,各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也直接影响幼儿园收费规模。
大班在园人数排名前10的省份里,中央财政补助80%的省份有广西、云南、四川3个,中央财政补助60%的有河南、河北、安徽3个,其余4个省份中央财政补助50%。
“现在各地财政情况不同,对学前教育的补助程度也不同。有些地方财政情况好一些,有些地方的财政情况弱一些,那就需要在政策落地的时候考虑平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位了解多地免保育教育费政策的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各省份的政策正在制定之中,可能采取不同的执行方式,财政补助的用途、与已有的免保教费和学生资助政策如何衔接等尚不清楚,且可能各有不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各地要先计算出增加这笔补助后,地方学前教育经费的缺口,再根据缺口划分不同层次财政的分担机制。”上述专家说。
即便在发达地区,省级财政对薄弱县的转移支付也有相当倾斜。比如,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浙江省级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转移支付到山区26县的占比接近一半。
该专家表示,总体上,免保育教育费政策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努力程度高的地方财政的激励。一些已经实行保育教育费政策的地方,可以利用新的中央财政补助替换掉原有的地方补助,并将多出来的资金用于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待遇和保教质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