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庄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千寻智能的展位被围得严严实实,参展人群兴致勃勃地观看其最新发布的Moz1机器人现场表演搭积木和做家务。
Moz1机器人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火到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展位背景板上印的“10年让全球10%的用户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宣传口号,这一切给人印象深刻。
千寻智能成立于2024年2月。当年年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采访过公司联合创始人高阳——一位拥有“清华—伯克利—清华叉院”的学术背景的——90后清华助理教授。
进入2025年以来,千寻完成了Pre-A和PreA+两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获近6亿元,由京东领投。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还发布了Spirit V1 VLA模型抢先版和Moz1机器人。
8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大会现场采访了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
41岁的韩峰涛,穿着印着千寻logo的黑色Polo衫和蓝色牛仔裤。
这一波具身智能创业群体以90后甚至95后的名校工科生创业人为主,相对而言,韩峰涛算是创业老兵,在创立千寻智能之前,他曾在珞石机器人担任联合创始人并任CTO,有近十年的工业机器人创业经历。
他精力充沛,表达欲旺盛,讲话很直接,甚至称得上是坦诚,没有很明显的“公关口径”。
对话从他的两次创业经历谈起,重点谈到从筹备创立千寻至今的两年,如何找人、找钱和找商业化应用场景。
在韩峰涛看来,找人比找钱更难和更重要。设立公司前,他花了半年时间找人,在手机微信上的6000多人里找了100多人,深入谈了十几个人,其中,高阳是他半年谈了十几次的人,最终他俩成为“双向奔赴”的创业合伙人。
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二次创业,他能明显的感受到,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公司一直在追赶世界排名靠前的那几家公司,而具身智能赛道,中国公司是在和美国公司共同角逐行业领先水平,天花板相对更高,市场想象空间也更大。
对于具身智能赛道的商业化场景,他认为,新技术有一个应用周期,在使用成本包容度高的高附加值的领域,会先开始落地。具身智能也会用到高利润和客单价高的行业。
具身智能的核心
《21世纪》:你从工业机器人赛道的创业,转身到创立具身智能赛道的新公司,契机是什么?
韩峰涛:主要是大模型革命。大模型在文字、图像领域成功后,得向现实世界延伸,让机器人 “既会说又会做”。
2023 年初 ChatGPT 爆火后,大家都意识到 AI 技术突破速度太快了,大模型能解决机器人大脑问题,这可比传统机械臂的市场机会大太多了,不是一个量级的。
传统工业机器人,比如某公司的机械臂,就只能执行固定程序,环境稍微变一点,比如物品位置、形状改了,它就不行了,等于是 “四肢健全的傻子”。这种缺乏泛化能力的机器人,也就适合手机这种标准化产品批量生产,冲茶、叠衣服这种灵活任务根本做不了。
《21世纪》:某从事过机器人领域创业的知名企业家,对人形机器人领域批判很多,你怎么看?
韩峰涛: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做成。
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具身智能核心是机器人 “大脑像人一样思考”,不是说外观得像人。比如一个没腿但能泡茶的机器人,也算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核心,根本不在于外观像人,关键是 AI 泛化能力。身体形态是单臂、双臂还是四臂都不重要,得有 “强大脑” 才行。
创业最难的是找人
《21世纪》: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你是怎么找到高阳老师入伙创业的?
韩峰涛:我觉得这个赛道的核心还是AI,所以我要找到最顶尖的AI人才合伙。
经历上一次创业,我手机微信加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我先从手机微信上的6000多人筛选了100多人,我跟他们发消息说我要创业,想找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最后深入谈了十几个人。
其中,高阳是我朋友推荐的,他也在找合适的CEO。2023年年中开始,我和高阳谈了十几次,一次没谈完的内容,下次接着谈。
我当时找合伙人,一看学术成就;二看这个人是否真的想做好企业,一定不能是“想捞一笔就走”的人;三看彼此的三观契合度。
创业要经历没钱和融到钱的时候,不能想着靠什么强制力去束缚人,终究要看是否三观一致。我们从认识到决定合作经历了半年,最终是双向奔赴的选择。
《21世纪》:所以说,找人比找钱更难?
韩峰涛:找合伙人太难了,人永远是最重要的,找人比找钱更难和更重要。
《21世纪》:除了联创,核心研发团队的人是怎么招到的?听猎头说特别难招。
韩峰涛:高阳在这个领域非常厉害,他加入后,其它AI人才也会跟着过来。另外,我们在做人才Mapping(人才地图)时,重点会看国外的一些头部公司和名校,也会看国内的头部高校,任何从其中找人。
以高校招人为例,相关方向的人才,我们从对方在博士生实验室阶段,就去和人建立联系,我们的HR也经常去学术会议现场去挖人。目前具身行业,顶尖的AI人才,年薪都是非常高的。这些人在美国更贵,花钱匪夷所思。
人才的价格,不是我们说的,是市场定位的。我当年刚毕业,去国企,一个月4000块,现在行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何找钱和商业化场景
《21世纪》:关于找钱,这两次创业的对比,受资本的关注度应该差异非常大吧?怎么看着这种反差?
韩峰涛:确实有很多投资机构在找我们聊。
上一次创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创业是追赶国外的机器人公司,是在做国产化替代,那些国外大公司的产业规模和市值就是我们市值的天花板;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中国在参与角逐引领全世界,天花板还看不到。
《21世纪》:怎么看大家谈到的具身赛道的泡沫?比如,行业产量和估值反差很大的争议等。
韩峰涛:关于批量生产,我们已经在给战投方和客户在做一些POC测试的产品,明年可能就会去有一些批量交付,包括在工厂和物流领域有望批量的应用。
另外,关于估值,和过去的一些行业相比,这个赛道的估值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根据你的收入、利润等去做估值,资本是希望投未来,相信具身智能赛道能有一个千亿市值的公司。
目前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渗透率只有3%,具身的脑子如果只是加到工业机器人身上,都是很大的体量。
至于行业泡沫,用投资人的话来说,如果你觉得这个赛道是一杯啤酒,那就是泡沫,如果你觉得这是大海,这些只是浪花。
《21世纪》:最新一轮融资是京东领投,很多大厂都在投具身赛道,你们为什么选择京东,京东为什么选择你们?
韩峰涛:不同的大厂都在选自己的标的,一家投了,别家就不会再投你。
我认为,互联网大厂里面有实体的线下场景,且客单价高,中产和高净值用户多的,主要是京东。客户有钱,你才能挣到钱,所以我认为京东的物流场景,是我们未来商业化落地的一个很好的合作方。
至于资方选择方面,首先,AI方向,高阳是全球做具身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我是机械+自动化方向专业方向的,有交付过3万多台工业机器人的经验。我们公司在大模型算法、本体以及商业化场景落地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21世纪》:现在也有公司在做零售场景的落地,如何看具身赛道在零售领域的应用?
韩峰涛:零售不是具身智能新技术的第一场景,比如前置仓拣货场景,一个人拣货可能需要5分钟,消费者30分钟内能收到货,但机器人拣货的话,估计适应不能这种快节奏的,而且这个行业是客单价不高,对新技术的使用成本价格包容度不会高。
任何一个新技术首先是用到有钱的行业,(人形)机器人首先会用到利润高的行业,这些行业对成本的包容度高,比如一些有危险的不适合人工的场景等,还有一些客单价更高的电商物流领域。

人形机器人明年会商业化应用
《21世纪》:今年来参加机器人大会,和往年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韩峰涛:我从第二届就开始来参加亦庄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了,今年办的是第十届。以前这个展会只覆盖会议中心、A馆和B馆(有展位),B馆只用了一半场地,今年过来我就迷路了,场地又搭了C馆,(展馆)扩建了很多,说明行业在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具身智能赛道目前是中美竞争的热门领域,特斯拉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赛道,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动车汽车公司出来,现在美国又在定义具身智能,希望中国具身智能行业也能像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出现优秀的公司。
《21世纪》:今年参加展会有看到特别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吗?
韩峰涛:客观讲,从整机角度来说,不太多,但大家各有特色。有的底盘做得好一些,有的手臂做得好的,宇树和众擎今年跳舞跳得更好。去年还有很多机器人吊着的,动不了,今年展会很多机器人跑来跑去的,行业在发展,静下心来做事情,让行业发展更快的企业,今年更多一些。
《21世纪》:在具身智能领域,有没有商业化应用做的比较好的公司?
韩峰涛:没有,大家现在更多的是在做demo,也不叫作秀,是做吸引人群的。从技术角度,某些应用场景的从0到1的技术是具备的,明年肯定要开始第一波的落地,这个时候就要考验企业的商业化落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