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重庆凭借三线建设积累下来的机械制造和工业化基础,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摩托车产能高地。彼时,重庆制造的摩托车,疾驰在全国各地。但依靠模仿与组装,无法让重庆摩托车走得更远,重庆造的摩托车,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
这几年,重庆摩托车再次走进公众视野。2024年,中国摩托车出口总量中,超三分之一产自重庆;全国摩托车出口排名前十名榜单里,重庆企业占了半壁。前几天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重庆摩托车产量达到362.2万辆,同比增长23.1%,完成产值536.0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9%。
涅槃重生——这个词,是许多人描述重庆摩托车产业时的高频词。读懂重庆摩托车产业做对了什么,也就找到了其华丽蝶变的密码。
重新校准角色与定位。过去,全国许多地方的摩托车产业,都陷入过仿制、组装的路径依赖,并纷纷掉进同质化竞争的怪圈。事实证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旦将自己定位为模仿者、跟随者,就是在故步自封。如果选择了更困难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则有可能实现破茧重生。从做产品配套到整车出口,从只造燃油摩托车到先手布局电动摩托车,重庆摩托车产业一面守着传统赛道,一边抢占新兴领域,并用多年的坚持,彻底改变了自身角色与定位。
从产品提升升级为产业链提升。“一枝独秀不是春”,产品好是一家之好,产业链强则会惠及上下游。看看这几年,许多搬出中国后又搬回的企业,很多都在强调“产业链”。重庆的摩托车产业,依托于重庆制造业的深厚家底,上下游链条很长,关联到的企业和员工很多。把产业链提升起来,就能够将各企业的技术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链的优势,然后规模化放大重庆摩托车产业链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配套能力,让重庆摩托车产业一直保持领跑。
抓住机遇加速抢占细分市场。如今,摩托车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转变为消费娱乐产品。这种变化,不仅客观上让摩托车消费端的细分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也给摩托车生产端提供了巨大机遇。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有喜欢大排量的,有爱小排量的,有注重越野性能的,有在意低碳环保的……这些,反馈到重庆摩托车产业,就是在提醒各整车企业:立足细分市场,用好用足自身优势,抓紧抢占新赛道、新领域。
从仿制到创新,从同质化竞争到瞄准细分市场,从出口疲软到产销两旺,重庆摩托车的发展历程、出海之路再次说明:只有手里有硬实力,出海才能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