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与新要求。需准确把握阶段性变化,找准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发展历史久,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促使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体系等维度迭代升级,最终实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低碳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系统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新时代传统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追赶型升级”转向“引领型升级”。发展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传统产业在技术薄弱、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基础上艰难起步。历经数十年发展,依靠自主创新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传统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追赶的历程。时至今日,我国传统产业中众多产品出口量稳居世界首位,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实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钢铁产业为例,不仅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半数以上,而且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也占全球钢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的6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形成更多引领全球发展的原创技术、标准体系与产品,推动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跨越以及尖端技术加速突破。
从“局部性优化”转向“系统性重构”。我国过去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多是利用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对某一生产环节的局部改造。目前,伴随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群式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入全链条、系统化重构的新阶段。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生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深度融合、协同重塑。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纺织产业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对纺纱、织造、印染等单点环节的效益提升。而近些年来,纺织产业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从需求感知、产品设计到智能制造、市场反馈等全流程的数字化重构,推动了产业整体向高效、绿色、韧性发展的跃升。
面对上述阶段性变化,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因时顺势,抓住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出引领全球的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必然要求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在底层技术创新上修炼内功。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相比,原始创新更依赖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投入意愿。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原始创新方面仍有短板,需解决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基础研究能力不强、源头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医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2%以上,而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传统产业多在1%左右。创新投入方向多以应用开发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为此,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补贴、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等源头领域,推动企业从追求短期见效向注重长期积累转变,加快破解关键技术瓶颈,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支撑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核心技术成果,推动传统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融合创新能力。运用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关键在于加快传统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跨界协同、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传统产业企业和新兴技术提供商之间沟通不畅与协同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缺乏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吸纳能力,缺乏转型意愿和动力;另一方面,新兴技术提供商对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流程的了解不足,难以形成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上述因素制约了融合创新的深度和效率,迟滞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步伐。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化、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推广低代码、模块化等适配性强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促进产教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智能制造+”“数字化+”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既懂行业工艺又精通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