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对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总结和战略判断,明确标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和目标任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确立发展指引。
「阶段性特征」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发展质态的根本性变化和跃升,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和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中,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特征。
新发展阶段是新质生产力推动的发展阶段转换。近年来,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 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与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生产力要素的新质化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其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化新兴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成为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数据要素成为劳动、资本、技术之外新的生产要素,极大提高其他要素的生产率;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化组织形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作为新质生产力载体的产业体系朝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发展。
新发展阶段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是新兴经济体经过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通过发展转型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新发展阶段,需要在原有比较优势和增长动能减弱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构建与中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体系;需要突破发达国家的战略竞争与限制,提升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形成引领性的发展优势。
新发展阶段是以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特色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中国没有走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道路,而是确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特色的后工业化发展。这是新发展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征。
在中国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主要的发展特征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制造业比重快速提升,建立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特征是推动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要素优势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确立与稳固制造业发展优势。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主要特征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比较优势转换,在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端产业链环节的产业升级中基本实现工业化发展目标。
新型工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特征:一是不同于规模导向型工业化,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效率驱动的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二是不同于追赶型工业化,致力于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型工业化模式跃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安全发展能力。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聚焦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同共享发展,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共赢的全球发展模式。
「任务目标」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新动能强化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
比如,形成引领性发展优势。
新动能的强化提升,是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的重要方向。技术革命性突破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进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经济新动能。
又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前沿技术融入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产业升级。
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焕发新活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应用为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产品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未来产业国际竞争中形成先发优势,占据主动地位。
在新发展阶段,还有必要积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市场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的更高水平协同,以更高效、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支撑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系统整体的制度机制保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发展阶段提升发展优势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