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8月11日,为落实上述《意见》,财政部、教育部修订印发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将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资金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支持范围中,并明确这一资金申报、分配、监管等细节。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是我国在教育公平与财政可持续间寻求科学平衡的重大制度创新。面对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热切期盼与育儿成本高企的现实压力,政策以精准减负、渐进扩面、多元共担为核心思路:通过聚焦免除保教费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采取分阶段实施路径防范财政风险,并创新民办园补助机制扩大普惠覆盖。不仅有效破解了“入园贵”的育儿经济焦虑,释放家庭消费潜力以激活民生经济活力,更彰显了国家托举起点公平的责任担当与筑牢人才根基的战略决心,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深层实践。
免费学前教育要实现可持续供给。免费学前教育应当以财政可负担、资源可持续、质量有保障的制度保障实现长效运行。一是精准界定免费范围,实现财政资金“保基本”效果。政策明确仅免除保育教育费,保留伙食费、校车费等弹性支出由家庭承担。通过聚焦“保基本”,确保资金精准投向普惠性教育服务。既能守住财政承受底线,又能涵盖教师工资、基础课程等核心运营成本。二是确立财政分担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重点支持薄弱地区,省级财政负责省内统筹,市县财政落实属地管理,形成三级责任共担体系。对民办幼儿园实施“差额补助”,政府按公办园标准补足减免保教费的收入缺口;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集体办园,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扩充普惠资源。实现了央地分担和民办补助的多元供给格局。三是实施路径分步推进,防控财政风险阻碍政策推广。免费学前教育并非“一刀切”式实施,而是采取“学前一年免费先行、逐步拓展年限”的渐进策略。优先保证2025年实现全国学前一年免费,为经济发达地区后续试点推进两年免费,条件成熟后再考虑三年全覆盖预留了实施空间。确保在政策推行中逐步建立起配套的财政支出预警机制,高效利用闲置资源扩充学位,避免盲目新建造成资金压力。
免费学前教育要明确政策普惠性质。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普惠性质不是“撒胡椒面”式平均主义,而是以尊重地区差异和托举弱势群体为基础实现群体全覆盖的“高质量普惠政策”。一是,分区域差异化补助保障实质公平。与地区财力挂钩的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能够实现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重点倾斜欠发达地区,省级财政承担区域内平衡调节责任。西部省份可获得更高比例中央补贴,避免“经济弱县办不起免费园”的困局,从制度层面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公平的制约。二是,特殊群体兜底机制筑牢民生底线。《意见》明确了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兜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工作方向,以及中央财政根据资助效果给予奖补的资助制度。地方政府可探索困境儿童“保教费、伙食费”全免政策,建立民政、教育数据联动平台,确保教育扶贫精准滴灌,困难家庭儿童“应助尽助”。三是,民办园纳入体系拓展服务供给。政府补差价和限价提质的政策组合拳,能够将占总量53.48%的民办幼儿园转化为普惠生力军。既保留民办机构灵活创新优势,又通过财政杠杆引导其服务公共目标,形成“基础政府保底、特色市场补充”的中国式普惠供给范式,为全球提供超大规模人口国家教育公平新方案。
免费学前教育要保证“降费不降质”。人才、技术和制度协同的质控网络,才能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教育质量提升。一是改善教师待遇筑牢质量根基。稳定优质的师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工程,将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不仅是稳定师资的核心举措,更是落实教育强国人才基石的战略部署。二是压实监管责任构建制度防线。省级统筹、地方主责的监管体系本质是构建普惠性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意见》通过强化办园成本核算与资金使用监督,将监管责任明确到市县政府,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有园上”转向“上好园”的民生期待。形成地方政府公开监督渠道,家长参与、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三是强化数据管理赋能精准治理。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标志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突破。动态采集在园幼儿数、师资配置、经费使用等核心数据。通过学籍信息与财政拨付系统联动,能够实现“钱随人走”精准拨款,杜绝资金跑冒滴漏。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资源缺口,为教师招聘、园所布局提供决策支撑,杜绝资源错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博士生彭锐城对本文亦有贡献)